汶川地震半年祭(五)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标签:
汶川地震蒋晓娟文化 |
蒋晓娟的儿子窦梓轩非常可爱。(老桥新知摄于四川)
当时蒋晓娟不满7个月的儿子窦梓轩由婆婆照看。(老桥新知摄于四川)
蒋晓娟小学毕业时的毕业照,第二排右起第四人。(老桥新知翻拍)
蒋晓娟的父母。(老桥新知摄于四川)
老桥新知在北京与蒋晓娟合影。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报社编辑部主持每天编辑业务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具有震撼力和表现灾难中人性的新闻图片。在无数反映灾区的照片中,一位年轻的“警察妈妈”在灾区为那些嗷嗷待哺的灾区婴儿喂奶的照片立即吸引了我的主意,当时就记住了她的名字叫蒋小娟,是江油市的民警。
来到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始终忘不了蒋小娟为灾区婴儿哺乳那充满母爱的画面。同江油市公安局联系采访蒋小娟的事,得知蒋小娟已离开江油赴北京,短期内无法回到江油。
6月7日我决定到江油去一趟,即使采访不到蒋小娟,也可以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和生活的环境。
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江油市,市公安的人员告诉我,蒋小娟的名字应为蒋晓娟。由于地震后老房子不安全,他们也不太了解现在蒋晓娟的父母和婆婆家住在那里,最后他们给了我蒋晓娟在北京的手机号码。
从与油市公安局有关人员的接触中,记者了解到,蒋晓娟是一个非常质朴的女民警,平时言语不多,工作扎实。 当记者在6月7日当晚7点30分拨通蒋晓娟的手机时,短短的时间里即感受到蒋晓娟质朴的个性和纯朴的为人。
蒋晓娟向我谈到, 我的母亲对她的影响很大,她的父亲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但他们就像中国大多数的农民一样,用自己勤勤奋奋的一生影响着自己的儿女。她非常尊重我的母亲,从小觉得母亲很伟大。
人虽然在北京,但蒋晓娟心里一直惦记着在老家只有6个多大月的儿子。她告诉记者,儿子出生后一直想和儿子及全家合个影,本来打算在6月份照相,但地震一来,什么都顾不上了。到现在还没有一张和儿子的合影。
听说我是来自美国,,蒋晓娟特别通过要通过我向美国的华人问好。她说到,非常感谢海外华人对四川灾区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他们的帮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6月中旬,在北京参加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的报道活动中,拍摄蒋晓娟在灾区为灾区婴儿喂奶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李晓果也在采访这一活动。谈起蒋小娟的这幅新闻照片,我们都深有同感,灾难之中,最辉煌和永存的是那些最能反映人性以及善良与爱的历史画面。
6月14日下午,海协会、海基会复谈的报道结束后,我便来到北京八大处公园的宾馆。没穿警服的蒋晓娟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园园的脸上带着微笑。我将储存着采访中所拍摄的76张她的孩子、父母的照片U盘交给蒋晓娟时,从她的眼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以及对灾区儿童那种无私的母爱。
更多内容请上美国侨报网,http://www.usqiaobao.com
详细内容请见拙著《不屈的脊梁》,辽宁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