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文学院中教18.1罗露)

(2021-05-11 09:08:52)
标签:

语文课堂

师范生培养

阅读教学

中小学语文

陈庆烈

分类: 教材教法
阿长与《山海经》
1、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幼时与阿长相处的一些生活往事,通过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以及对以阿长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如“诘问、絮说、震悚、孤孀”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用细节描写刻画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掌握详略得当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积累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对阿长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
2、教学难点
(1)学习详略安排得当的文章结构。
(2)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的体会,学习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课文中长妈妈曾给作者讲述了非常有趣的“美女蛇”的故事,那除此之外,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长妈妈到底还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2、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它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骇(hài) 孤孀(shung) 掳(l) 悚(sng) 惶急(huáng) 疮疤(chung b) 诘问(jié)渴慕(mù) 疏懒(sh) 霹雳(p lì) 孀(shung) 惧惮(dàn) 玑(j) 懿(yì) 矩(j) 颈(jng)灸(ji)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福橘:福建产的橘子;因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旧时江浙民间有在夏历元旦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疏懒:疏散而不惯受拘束  辟头:开头  掳:把人抢走
(2)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掌握课文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介绍阿长的身份以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18自然段:通过几件小事,塑造阿长的人物性格形象
(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我”讨厌阿长的几件事
(第6自然段——第12自然段):阿长是一个重规矩的人
(第13自然段——第18自然段):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9段—29自然段: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第四部分:第30—31段:“我”对阿长的深刻的怀念之情
4、精读课文,全面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那阿长到底是谁呢?她为什么叫阿长?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的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2)文章回忆了“我”与阿长相处的哪些事?可以看出阿长有哪些性格特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 些什么事,还竖起 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 对手或自己的笔尖…………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动作描写)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 两脚双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动作描写)

【体现阿长饶舌多事、粗俗率性、不拘小节,但这些絮絮叨叨之中却凝聚着慈母般的细心关爱,这种关爱可以说到了无微不至的境地。搬块砖、拔棵草都要管,证明她一直在关心注视着“我”】

“哥儿,你牢牢 记住!”她极其郑重 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语言描写)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 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 地看着我。(动作、神态描写)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 似的,笑将起来……(语言、神态描写)

【体现了阿长这样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麻烦多事和守旧愚昧,但同时又体现了她的淳朴无知、可笑可爱,更深层次的是表达了一个普通人潜意识中对美好生活的朴素热爱和向往】

“那里的话?!”她严肃 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语言描写)

【从阿长给“我”将“长毛”的故事,可以看出阿长的愚昧无知,这里的“严肃”一词和两个问号,可以看出已经不是讲故事的态度和语气了,而是义正词严的反驳和争辩。阿长作为长辈,主动承担了一份教育“我”的职责 , 虽然她做得不太好 , 但是那样的尽心尽力。】

【从第3—18自然段描写的一些琐事中显示出了阿长对“我”的爱护和教育。虽然她不识字,方式也不一定对,但她对“我”的爱是真诚的,例如向“我”的母亲打小报告,还有教给“我”的“规矩”和“道理”,都是希望“我”安全、健康、懂事,其心可鉴,其情可感。】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丰富人物形象、反应生活坏境、推动情节发展。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第二课时
(1)除了以上回忆,作者还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故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念念不忘
[1] 我很愿意 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 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2]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 坐下,我就 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3]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 了,连 阿长也 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从正面和侧面写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为后文阿长为“我”寻来时“我”又惊又喜作铺垫】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1]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 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不叫“鲁迅”,也不称“迅哥儿”,就径直叫“哥儿”,这亲昵的语气,给人以温馨的感觉;长妈妈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连《山海经》的正确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劳动妇女,却反而能够体察出那些饱读诗书的至亲不能体察的“我”对《山海经》的急切需求,这体现出了长妈妈对“我”深深地关心和爱】

[2]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震悚”是书面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因恐惧而颤动;震惊。”“悚”的词典义是害怕,如成语“毛骨悚然”。在本文中,“震悚”是形容身体因为过度兴奋而颤动,把一个书面语用在口语化的语境中,显得特别扎眼,它既表神态,又表动作,还表程度(震的程度)和态度(作者庄重的态度)。整句话给人的感觉可用两句诗形容:“于无声处响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灵中惊爆一个霹雳,炸得“我”全身震悚,以至于一句话也说不出。这里作者写出了儿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体验:就是当意外地得到无限渴望的东西时的那种惊喜。这里表现出了阿长的伟大: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真心实意、尽其所能地爱“我”,满足“我”的愿望】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1]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 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 消灭了。

【“从此”是说时间的延续,“完全”是说程度的彻底。“我”对阿长的感情,到这里应该说达到了一个高峰。“我”充分感受到了阿长对“我”的深情厚谊。】

[2]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

【这部刻印粗拙的书,给了作者最早的文学启蒙,开启了他的藏书生涯,对其兴趣形成和精神成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也是最为难忘、最难替代的书,所以此处描写并非闲笔,而是进一步表达了对阿长深深的敬意。】

(2)作者对阿长充满深刻怀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 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 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写长妈妈的辞世,语速突然变缓,语调也变沉重。作者对阿长的称呼,最后改为“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看上去有些拗口,但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她的深情,那不是开头说的“阔气”“客气”等调侃的语气了,而开始真情流露。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把这种深情推到了高潮。在这里,鲁迅不再是面对读者来叙述,而是突然转向地母去祈祷。鲁迅的文章中很少有这种直白的祈祷词式的感情流露,现在他把这种毫无保留的缅怀和祝福送给长妈妈,再次见证了他对长妈妈的敬爱。】

5、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第三课时)
(1)文章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章真正写与山海经有关的事情却只有小部分,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篇幅来写其他事情? 
略写:称呼的由来、“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有种种麻烦的规矩、懂很多道理、讲“长毛”的故事、“谋害”隐鼠。
详写:买《山海经》
【鲁迅在写长妈妈时既有简笔,又有繁笔。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详略安排的好处:详略安排得当,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主旨。】
(2)面对阿长的这些性格和行为,作者对她的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 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 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得出这个变化是从“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敬意消失”再到最后产生“新的敬意”,从而引发深刻的怀念的过程。】
【从童年鲁迅 (当事者) 的眼光看, 他对阿长有讨厌也有不屑;从成年的作者 (叙述者) 的角度看, 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阿长可爱、率真的一面,且能够从阿长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也能感受到她对“哥儿”的真爱,体会到阿长对“我”的关心。在叙述这些事时, 作者同样也表达了自己深藏的爱意,也更加衬托出了“我”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的深厚】
(3)作者既然对阿长充满怀念之情,为什么要写阿长有很多麻烦的规矩以及阿长谋害我的隐鼠,使我憎恶的事?这些部分是否能删掉? 
欲扬先抑:词语解释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先压抑。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本文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不大佩服(抑)→空前的敬意(扬)→敬意消失(抑)→新的敬意(扬)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以及对无数像阿长这样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6、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阿长身上淳朴善良、真诚真挚的可贵品质,作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也让我们十分感动。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将长妈妈和以长妈妈为代表的的其他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进行实践吧!
7、作业布置
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身边“小人物”的故事。(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粗俗率性
种种规矩——淳朴无知
懂许多道理——繁文缛节
讲“长毛”的故事——愚昧迷信  
谋害隐鼠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文学院中教18.1罗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