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月份开始,我们跟天天制定了零花钱计划:每月20块,任意支配,花完就完。
结果钱一到手,天天就独自下楼花15块钱在小区的超市买了把大刀。买的时候估计很果断,要到家了稍有迟疑,在楼下按通对讲机说:妈妈,我买了个你平时不会跟我买的东西。
我说:没关系。这是你的钱,你想买什么都行。
喜滋滋的扛着大刀上来了,俺确实瞧不上眼。忍着。不出一小时,玩散架了。管他的。
问他:还有多少钱?他说:5块。提醒他:这5块钱要度过29天。
第二天,到文具店买文具,天天又直奔玩具区。我在一旁看着,只见他每拿起一个就问价钱,每次问完了就感叹一句:怎么这么贵啊?看来人不论大小都是花自己的钱时,才知道心疼。想当初,这小子什么时候嫌东西贵过啊?只嫌爸妈掏钱慢。
比较来比较去,买了个4块5角钱的球,捏着剩下的5角钱回家了。
真干脆啊。一个月的零花钱,两天之内花个精光。他跟本没29天的概念,他也在思量着爸妈真的会一毛不拔吗。那几天,家庭氛围出现很明显的张力,话题都围绕着钱。
接下来的几天,也叫嚷着要买玩具,我们都大力支持,让他带着他剩下的5毛钱去买,他只好望洋兴叹,偃旗息鼓。他说:5毛钱只能买个卡片,但我又舍不得。
15块钱都舍得,5毛钱却舍不得了。真可谓是钱多多花,钱少少花。天下共此理啊。
期间去肯德基吃饭,他一定要买肯德基的玩具,我们说:买可以,预支下个月的零花钱。他满口答应,又用去了10块钱。
过几天,发烧了,带到医院打了两天针。爸爸心软了,连续买了两天的玩具。天天得意的跟爷爷打电话说:打一针一个玩具,这是对我的奖励。
这就是所谓黑色幽默吧。
继而,爸爸出差了。在外地,爸爸思儿心切,问儿子要什么礼物。天天说:想要套娃。
过几天,爸爸打电话说:没找到套娃。
天天赶紧说:没找到算了,算了——妈妈说要掏我的钱买。
家家来帮忙,天天悄悄对家家说:我下个月只有十块的零花钱了,家家你给我十块,凑二十块吧。
家家自然不会拒绝,给了他十块钱,要他好好存着。天天赶紧放进自己的存钱罐里,确实没有花。十块钱的大票子自然比那个5毛钱看着要舒服多了。
在爷爷奶奶家写作业写的好,得到了表扬,他说:你们给我点钱奖励我作业做得好咧?
奶奶给他一块硬币。他乐颠颠的放进口袋里,小心地拉好拉链。
真是让我头疼,本来想培养他的节约意识和理财能力,结果呢,还顺便给人家开辟了一条生财之道。告诉他:家家奶奶给的钱只能存着,不能花。他同意了。
跟我一起买菜,很卖力的帮我提菜。我一感动,拿出口袋里的两毛零钱说:今天帮妈妈干活,妈妈奖励你两毛钱。
小家伙哼哧哼哧提着菜,看也不看,说:不要!两毛钱,连个厕所都上不了。
一副大户人家的口气啊。你就不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还是得到太容易。
到现在,计划实施已经一个半月了,天天至今还没有花钱买玩具。四月份的钱,还没花,他也没提。他买玩具的无限欲望,得到一定抑制。
好的制度,往往比好的道理更有效。定下制度,好好遵守,好的习惯随之养成。
零花钱制度让我发现:给孩子一定的支配权,他会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掌握自主的喜悦,承担风险的意识,这些情感体验是他从未体验过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