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

标签:
健康氯硝西泮丙咪嗪弗兰克尔济宁 |
分类: 崇拜中国最优秀的家庭治疗师 |
http://s4/middle/5d8a5f58t7e268c470413&690
请问专家,我今年23了,从小就总怕人家在议论我,很在意被别人的想法,做好多事都不能坚持.学习不进去。对结婚也不是很积极。医生测试为肯定有焦虑症,焦虑指数为15
,可能有抑郁症。吃了半个月的药,已经感觉多好了。医生还让再吃几个月。听说吃药肯定还会复发的,请问我需要怎么办,是继续吃下去还是有更好的办法?听说吃药肯定还会复发的
济宁文雅心理咨询
[学妹]
你好,从心理学派的不同,对焦虑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我找了一些小文章,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存在-人本主义
(1)(克尔凯戈尔)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克氏认为,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正如定一条新路一样,我们无法预见路的彼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因而必然产生焦虑的体验.他认为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关,儿童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此对儿童来说只有害怕而无焦虑,一旦自我意识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以及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就随之出现。人处在不断的抉择和生成过程中。人的存在是建立在矛盾之上,
(2) 罗洛·梅深受克尔凯戈尔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
著作《焦虑的意义》,《寻找自我的人》和《心理学与人类困境》、提出焦虑的根源有两个——
第一,现代社会引起价值观的丧失和分裂
罗洛·梅认为,“时代变换时,当旧的价值观是空洞的,传统习俗再也行不通时,个体就会感到特别难以在世界上发现自己,而现代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价值观青黄不接的时代,这足以使人焦虑。价值丧失和分裂的表现有三方面:一是即讲究竞争又强调合作的现代社会使人的独立性丧失、疏离感的产生。二是对理性功效的片面强调。三是人的价值与尊严惑的丧失。
第二,焦虑产生于空虚和孤独。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和理性至上的造成了人的情感和理智的分裂、爱情和性欲的分裂、价值和目标的分裂,从而破坏了人格的统一性。人们对人的本性感到陌生和不理解,觉得生活十分空虚、孤独。空虚并不是源自内心一无所有,而是由于人对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感到的失望。空虚的结果是,如果人们发觉自己无从影响社会和别人,就会情感退缩,变得越来越冷漠无情。或者向专制和权力投降,彻底丧失自我存在的意义。为了避免孤独和空虚,人们会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和集体活动,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的结果是,越来越依赖别人,从而限制自我潜能的发挥,也不可能解决孤独和空虚的问题。
(3) 意义治疗师维克多·弗兰克尔得出结论:人们疯狂追求权力、金钱、性欲的满足等享乐行为的原因在于存在空虚,求意义意志的挫折。为了避免存在空虚,人们采用了种种代偿方法,如求权和享乐。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和紧迫感正是意义治疗的治疗指征如果把意义看作自我表现或愿望的投射,那么“它将失去了挑战和要求的特性而不能再鼓舞人的勇气和上进。”人生的基本动力即是寻求意义的意志,而神经症患者恰恰缺乏这种意志。人类有些内心冲突是正常而健康的。意义治疗的目的便是协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课题,找出他生命中的意义,激发他的潜力。
在探索意义和价值时,是可能引起人类内在紧张和焦虑的。但这种紧张和焦虑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弗兰克尔认为的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是"负责",所以意义治疗中应让病人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医生的价值观念不能塞给病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在意义治疗的实践中,弗兰克尔又发现过分意愿和过分注意是导致症状强化的原因,于是他发明了"矛盾意向"技术,让患者故意从事其所害怕经验的事件。这种技术被新行为主义者、家庭治疗师广泛采用,比意义治疗更有临床意义。
总的来说,存在-人本主义者们对焦虑的观点有两点是共同的:(1)焦虑的产生来自根本的存在焦虑,存在焦虑是对个体存在的责任和限制的恐惧。(2 ) 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样,焦虑是因为人们不能真实地对待自己、接受自己,相反否认自己真实的想法、情感、行为。
2心理动力学的理解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他认为,焦虑起源于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焦虑既是冲突的产物又代表着自我为消除冲突所作的努力。焦虑是一种来自自我的情绪。存在三种焦虑状态:(1)真实的焦虑(客体性焦虑):是对于现实的、客观的威胁、灾难及危险所表现出的焦虑。一般的反应有惊慌、躲避及恐惧、愤怒与攻击。(2)神经质的焦虑:这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潜抑(repress)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于人格内在的冲突。这种焦虑往往是和客观情景不符合的。(3)道德性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道德、法律和自我理想。如对自己要求过高,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等。
3认知-行为学派
根据经典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焦虑和恐惧都被看作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是一种习得性行为,起源于人们对于刺激的惧怕反应,由于致焦虑刺激和中性刺激之间建立了条件联系,因此条件刺激泛化,形成恐怖和焦虑。
华生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环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
另外一种有关焦虑形成的行为主义学说是班杜拉的示范说,他认为“几乎任何经由直接经验能得到的学习结果,也都能经由另一种方法得到:即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设立一个恰当的楷模确实能使学习加速,而社会学习治疗中的一种,便是设立一种楷模以达成我们所要建立的行为。”也就是说,症状行为是通过向学习他人的行为而人来的。如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对老鼠极为害怕,孩子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对老鼠感到害怕了
学会恐怖和焦虑只是症状形成的第一步,症状之所以不会消除,还在于人们学会了“逃避”而是焦虑反应强化,其实,根据学习理论,个体只要长期接触引起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并看到其实这些情景并不危险,焦虑会自然减退。但是个体会学会逃避这些情景,通过逃避,虽然焦虑得到了缓解的同时也得到了强化,下一次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焦虑又会出现。
4 认知疗法
认知主义者认为焦虑起源于歪曲的认知。
阿尔伯特·艾理斯 认为,焦虑起源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有——“一个成年人必然要得到他周围绝大部分人的赞扬和爱。”;“如果事情不能像我想要的那样发展的话,结果就是可怕的、灾难性的。”;“如果有些东西是可怕的或者危险的,人们就应该时刻关注这些东西,总是担心他们的发生。”有着这些不合理观念的人,在一定的情景下,就会出现焦虑。
5 还有其他一些理解,我就不转过来了,比如生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理解。
6 治疗方法:(1)应激管理训练有自我指导训练,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
在应激情景下,人们会对自己陈述一些东西,就像Beck 说的自动思维一样,这些陈述有时候会加强焦虑程度,让人们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自我指导训练就是教会咨询者们消除负性陈述,使用有效的陈述,
(2)焦虑症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一样重要,三环类抗抑郁剂中,以丙咪嗪、去甲丙咪嗪和氯丙咪嗪治疗焦虑的效果较好,开始剂量比较小,缓慢加药到治疗量,一般起效需2—4周,然后再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苯二氯卓类药物是经典的抗焦虑药,其中阿普唑仑和氯硝西泮是临床常用的,有学者认为阿普唑仑对伴情绪的焦虑效果较好,而氯硝西泮对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效佳。对急性惊恐发作者,使用肌注氯硝西泮。口服药物的用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症状严重时服用快速作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另一种方法是在心理社会治疗进行的同时,予以一定剂量的药物连续服用。服药期间需注意在症状控制稳定后就要开始逐渐减药,以防止药物依赖。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治疗最好持续2—6周,然后用1—2周时间逐渐减量直至停药。特别要注意不可骤然停药,以免出现症状反跳。应用时最好由低剂量起步,然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而且,采用分次给药的方法可避免由于血浆峰浓度过高而引起相关的副作用。
(转自--焦虑的理论与治疗)
回答:2009-12-11 00:30
本文来自: 山东济宁文雅心理咨询(www.wyxlz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