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子晚报专访南通作家马国福:故乡是我创作的源泉

(2013-12-02 09:24:51)
标签:

文化

11月29日扬子晚报刊出记者郭小川专访我的报道,报道刊出后南通日报旗下的南通网第一时间转载,掌上南通、江海明珠网也予以转载。现贴出专访的电子版。

                   

                       马国福:故乡是我创作的源泉

 

http://s5/mw690/001Ictsqgy6EFENugGoe4&690

http://s5/mw690/001Ictsqgy6EFEP9Y6Uc4&690

                 他的作品频频入选中小学课外读物和考试试卷

近日,36岁的青年作家马国福收到四川天地出版社为他出版的散文集《给生命一个完美备份》样书,这已是他非自费出版的第9本散文作品集;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雨花》、《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多万字,有200多篇作品入选各类学生课外读物和年选。源于对人文情怀和自然美学的独特观察,马国福的散文近年来频频成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阅读文训练题和正式试题。据初步统计,南京、重庆、广州、南昌、天津、上海、南通等全国60多个城市的学生试卷都曾选用过他的作品。

                  年是什么?他的思考引起共鸣

马国福出生在高原之上的青海省乐都县,现供职于南通市某单位。视写作为人生的修行和幸福,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100多万字的散文作品。2010年,33岁的马国福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也是南通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

2008年2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散文《年是一种召唤》。“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年,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

他对“年”的独特思考,对故乡的真情流露,在读者中引起共鸣。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分析这篇文章说:马先生对“年”的界定,澎湃的感性中不乏深沉的理性,“界定”便是“认识”,一个个对“年”的“认识”推动着文章向纵深展开。通过一次次巧妙准确地界定,“年”的内涵越来越深入丰富地展开。

当年,这篇作品被作为南昌市中考阅读文试题,随后又被全国多家城市作为中高考试题和训练题。那一年,这篇文章入选2008年全国中考试题精选和建国六十周年主题阅读精选。


            阅读理解不应有标准答案”

至今,马国福已有200多篇作品入选各种学生课外读物和年选,全国60多座城市的中小学考试试卷或阅读训练选用过他的文章。散文《活着的祖先》成为2013年高考山东语文文学类阅读复习专题;《从祁连山飘来的雪》入选重庆市2013年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题;《在喜鹊叫声中自然醒来》是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试题;《石匠的黄昏》登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月考试卷;《跟着炊烟回家》等文章进入全国高考语文热点作家美文新阅读范文课堂……

马国福说,自己的文章之所以被频频作为阅读文训练题和试题,其中很大因素在于他的笔触始终流露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自然美学。

不过,在自己的写作得到肯定的同时,马国福也会有些许无奈。自己的作品成了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试题后,往往会被制作出“标准答案”,而他却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不应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3年前,《活着的祖先》一文被作为苏北四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的阅读理解试题。他对照标准答案后,甚至觉得自己作为原文的作者,也不会拿到满分,“写文章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标准答案中设置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2013年6月,马国福的散文《掌心里的故乡》成了南通市中考语文模拟考试的阅读试题,考试后,一个文友告诉马国福,儿子语文成绩向来很好,可这次考试仅在《掌心里的故乡》阅读理解上就被扣掉了11分。文友问马国福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马国福认为,标准化答案只是衍生出来的文章外的一部分,但他更看重的是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接近文章的立意,还是可以给高分的。

                    故乡永远是他创作的源泉

“每个人的手掌都是一片土地,这片土地里住着宁静的故乡。掌心里的纹路就是回家的路,它把最遥远的距离变成最近的牵挂。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风雪可以封锁我们的脚步,雨雾可以遮挡我们视野,冰霜可以降低我们的体温,可是掌心里的故乡,如捧在雪夜里的一盏灯,燃烧着明亮着温暖着。”这是马国福的散文《掌心里的故乡》的片段。

他说,故乡是一种辽阔的心情,是一个人灵魂的导师和圣母。马国福的故乡在2000公里外的青海省乐都县。在远离故乡的日子,他却始终没有忘记这篇养育他的故乡。身在南通,他先后为故乡写下了20多万字的文章,其中写故乡的长散文《在乐都大街上泪流满面》获得2012年全国孙犁散文奖,这篇写底层生活状态催人泪下的文章被转载数百次,在期刊界产生广泛影响。“走的再远,你的身后也总有一根线,线的那头,栓在故乡芬芳的泥土上。这片土地,永远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说。

近年来,马国福在上班之余潜心写作,在文学天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先后出版了《赢自己一把》、《给心灵取暖》、《给生命一个完美备份》等9本作品。他的作品常见于《人民日报》、《雨花》、《散文百家》、《北京文学》等报刊,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转载。目前,马国福是这几本杂志的签约作家。他曾获江苏省“首届十大职工文艺明星”、南通市政府文艺奖、深圳青年全国征文一等奖等奖项。

扬子晚报记者郭小川

http://www.zgnt.net/content/2013-11/28/content_226295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