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国福
马国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18
  • 关注人气:1,1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杆”编辑和“钢管”作者

(2009-07-07 13:29:19)
标签:

杂谈

近日接到《辽宁青年》杂志上半月编辑部主任任知元编辑的邮件,说她编辑的我的发在该刊的《在乐都大街上泪流满面》一文获得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期刊协会举办的"2009年期刊优秀编辑作品评选"二等奖。她给我发来了她的推荐意见。我“孔雀开屏”一下,把她的推荐意见贴出来,从中可以看出10年来我的心路历程。她是我的铁杆编辑,我是辽宁青年杂志的钢管作者,这种稳固的合作关系如铁似钢。感谢这么多年来辽宁青年的各位编辑对我的扶持和厚爱。政治上我们国家有“金砖四国”之说,那我和《读者》杂志、《辽宁青年》、《思维与智慧》杂志就是钢铁组合。有铁一样的关系,是我的福气;有钢一样的锐气是我的历练方向。感谢辽宁青年,感谢文字,感谢所有发表我文章的报刊杂志。

 

写作,精神的舞蹈

——《在乐都大街上我泪流满面》的推荐意见

辽宁青年杂志社  任知元

 

文字让心灵丰富,写作让生命幸福。

与青年作家马国福相识在10年前,那时他刚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20岁的他热衷于写一些感悟类的文章。而我已在“辽青”工作一年,正是爬坡阶段,所以非常努力——尤其对待普通的无名作者。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励志感悟,无非是经典国外故事加结尾画龙点睛的模式,看来看去让人觉得泛滥。于是我常和初出茅庐的马国福沟通,希望他不妨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自身的经历和故事中挖掘感动和感悟,能更加贴近、亲和我刊的青少年读者。他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由于悟性高,加之非常勤奋,不久,一篇篇好文经他的妙笔和我的润色,陆陆续续发表在我刊上。

10年间,他在我刊大约刊发150篇文章,大部分被文摘类杂志转载——他也从一个生于青海县城的农村少年,一路闯荡到江苏,成为江苏省作协会员、我刊签约作家、《读者》杂志社签约作家。迄今为止,已发表诗歌、散文、随笔若干,百篇文章入选多种文集、丛书。多篇文章被作为上海市、天津市、南昌市等地区中、高考作文试题。出版有散文随笔文集:《赢自己一把》、《成功彼岸的灯火》、《给心灵取暖》、《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等。有作品被CCTV-10子午书简栏目播出。

可以说,而立之年的马国福,他的写作成长脉络,作为一个从无名时就开始扶植他的编辑,我很是清楚。正因如此,我们以姐弟相称。很多时候,在电话里,我们并非简单地就事论事、就稿件论稿件——对文学的挚爱让我们畅谈最新书籍,谈《收获》《十月》《小说选刊》《散文》等纯文学期刊上的名家名作。这种对当代文学的走向和流派的关注,及时调整了他的写作方向——从最初的感悟、励志小文,到后来的乡土乡情、批判现实意义,马国福的写作风格日臻成熟、智慧、隽永、回味悠长。他常感慨:“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接纳着文字的恩泽,有了今天的幸福。”

在稿件的叙述和取材上,我们早就达成共识:写作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而实现它的唯一路径就是勤奋写稿,靠悟性去积累,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发现、体悟和表达。写文章,切口要小,立意要大,平中见奇,淡而有味。作品只要有了好的“内核”,语言是次要的,布局也是次要的,关键是要通过“内核”里的思想、味道、情节、情感能给人一种共鸣。

被马国福称为“辽宁铁杆编辑”的我,和他10年间虽未曾谋面,却感到那样地熟悉,凭着“辽青”的依托,我们成了能够彼此分享心灵的朋友。就马国福的作家作品,江苏电台主持人曾两度电话采访我:一次在2002年,一次在2008年。直播节目中我也坦言,有一阶段,马国福很是高产,几乎每天一文。在邮件里,对特别好的作品,我会及时而不吝言辞地热烈赞美;对有些平淡的文章,我通常沉默无语——为的就是让他有个冷静沉淀的过程。毕竟,人若走得太快,就丢失了灵魂。

有了名气,却保持谦逊,这也是我一直把马国福当作朋友的原因之一。他会在写稿后第一时间首发给我,从不计较稿费多少;他会在我的“忠言逆耳”后,加快改进步伐;而我也会及时反馈读者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对稿件的看法,探讨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之美。或许,由于上述原因,至今,我已拥有国内上百个优秀作者资源。

与作者渐渐走近,有时也会听他说起自家的故事。2008年9月,暑期刚从青海探亲回来的马国福,说起农村哥哥时不免感叹:“小时候我们兄妹五个趴在一张饭桌上,头碰头,吃同一个锅里的饭;长大了,我们有了各自的家,在不同的屋檐下吃各自的饭,想来,这真让人难过。”我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几千公里以外的身处大都市的他,与哥哥之间有着怎样的兄弟情?何不就此写一篇文章以馈我们的读者?这种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一定鲜活生动又极具人文关怀,而真实的力量是一切所无法取代的。

我的提议马上得到了认同。两天后,5000多字的《在乐都大街上我泪流满面》发到了我的邮箱。原来,这也是一直蕴藏在马国福心中的痛,所以一气呵成,令人怅惘感伤!

众多邮件中,我最先打开了这篇文章。流着热泪拜读完,顾不得周围还有其他编辑在场,我操起电话打给他:“写得太好、太有感染力了!都把我给惹哭了!这是近两个月来你写得最有分量的作品!虽然篇幅有些长,但我一定会去总编那里争取的!请放心!””好的,发表后请寄一本给我受苦受难的哥哥,也让他知道自己的故事登上了杂志。”

因为我刊是小开本,在编辑此文的过程中,我几度无法下手删减,但出于杂志风格的全盘考虑,还是忍痛删去了1000字,同时将它分为4部分。

为了突出文章的真实性,我特意向马国福要了3张他本人和哥哥的照片备选,并字斟句酌地附上照片说明:“挥别家乡,我心中有无限悲凉”、“我瘦弱的哥哥总有干不完的活”、“劳作过后,哥嫂难得在田间小憩”。

发稿当日,我郑重地在稿签责任编辑一栏签署上我的意见:“真实的兄弟情谊,辉映人性之美;朴实的文字描述,却力透纸背!相信它会无愧于4个页码的篇幅!”

终审时,业务总编英雄所见略同,稿签上,我看到慧眼识珠的他签了这样一行字:“极易被转载,可发4页,与照片同时配发!”这是对此文莫大的肯定,因为在“辽青”历史上,这种“软性”稿件能发4页的优厚待遇,还不多见。

让人备感欣慰的是,更大的肯定来自于我们的读者,来自于文摘杂志的迅速转载:《在乐都大街上我泪流满面》继我刊2008年11月A发表后,被读者评刊员评为当期优秀文章的一等奖;仅仅一个月后,《青年文摘》(2009,1上)也转载了此文——转载速度之快,在《青年文摘》转载史上亦极为罕见。

12月23日,马国福接到《青年文摘》编辑电话,说此文被评为当期读者最受欢迎的文章里的第一名。编辑让他手写一段话,他们将把手迹发表在下一期杂志上。感慨万端的他当即写下:天空是眼睛每天的口粮,文字是心灵最美的行囊。

作为原文的责任编辑,我接到无数有关此文的电话和信件,遗憾的是,因单位2009年3月搬家,信件大都被清理掉了。只好寄望于网络,近日上网百度一下“在乐都大街上我泪流满面”,看到相关网页,竟高达10页134篇。

辽青11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长、也是与自己兴趣爱好最接近的一份工作,这是上天给予的最丰厚的馈赠——多多少少也圆了我少女时代的走遍中国和广结文友的梦想。的确,人的年龄越大,思想越成熟,就越向往踏实而有创新的工作、简单生活,内心洁净,这是很多人都想回归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落实到工作中就是:无愧良心,真正静下心来做一本杂志,一本优秀而有质感的杂志。

关心底层,我们会得到心灵的震撼;注目高贵,借着爱的力量,我们会坦然而幸福地行走——你我的人生,也将因此与众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