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富帅5年换30名女友,竟是因为“嫉妒”

(2016-02-26 17:42:37)
标签:

杂谈

一则题为“高富帅5年换30名女友”的社会新闻,乍看题目气愤的以为是个“渣男”的故事。但是看了新闻正文才知道,原来这位换了30名女友的高富帅自己也颇为痛苦,另人心生慈悲。

新闻中的于先生,长相英俊颇似韩国影星宋承宪,工作和家庭条件也都很好。但前后交往了近30个女友,都以分手告终。分手原因竟然每次都是相同的——他怀疑女友与其他男人有染,心生嫉妒,因而无故猜疑、打骂。那些与他交往的女孩,最终都因为忍受不了这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而远离了他。

于先生出于嫉妒所作出的行为有些极端,但嫉妒的确是在亲密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过分的嫉妒容易让爱和痛苦纠缠在一起。为了得到真正的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先了解和直面嫉妒。

妄担罪名的“嫉妒”

新闻中提到,心理医生对于先生的诊断是“嫉妒”,严谨说来应该是“嫉妒妄想”。 嫉妒本是亲密关系中的正常现象,但到达病态的“嫉妒妄想”程度,就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需要接受专业治疗或心理辅导。

因为在中文中嫉妒可以被理解为羡慕(envy)其他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或在关系中吃醋(jealousy)两种意思,所以在此定义一下,本文中所提到的嫉妒指的是后一种意思。“嫉妒”或“吃醋”被担上了罪名,其实有点无辜。嫉妒并不是生来就是不健康、负面的和不合时宜的情感。如果我们发现伴侣对我们不忠,嫉妒是自然的。

此时,我们会感觉到受伤害、愤怒、怨恨、悲痛,可能还有震惊。我们可能会要想采取一些行动,一些可能会让事情变坏(比如打人),一些可能会让情形有所改善(比如建立和保持清晰的界限)。

实际上嫉妒是一种复合情绪,混合了愤怒(道德上的不安)、悲痛(强有力的丧失)和剧痛(在很深层面切断带来的疼痛),通常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怨恨和羞耻。有时愤怒更显著,有时是悲痛,有时是嫉妒,有时是剧痛,但所有这些都会在嫉妒的坩埚中出现,那种不被需要、被抛弃、被取代或被拒绝的痛苦感觉在锅里搅动,使这些情绪流溢出来。

“嫉妒”从何而来

每个人在生命之初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复杂的嫉妒过程。一开始孩子希望妈妈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三岁左右开始,他们会将自己的同性别的家长视为“情敌”,他们羡慕这一方家长能拥有另一方家长的爱,有时甚至到了嫉妒的程度。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俄狄浦斯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意识到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自己是不能介入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家庭关系。6岁之后,孩子逐渐进入潜伏期,这阶段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超过对自身的关注,就不再像之前那么嫉妒父母了。

顺利的度过俄狄浦斯期为孩子日后的性心理乃至整个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否则,可能发生固着,这样的人长大之后嫉妒心理就会格外重,或者陷入其他强迫性重复的心理怪圈。比如,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成年后总是容易陷入三角关系,想要替代掉对方原配伴侣的姑娘,其实是在重演早年和妈妈的“竞争”,要以这种方式从妈妈手中夺取爸爸。

如果家长时常不在身边,如父母离异或工作忙碌,孩子感受到的被抛弃感和自我羞耻也往往更加强烈。

新闻中提到“于先生从小缺乏母爱,他父母是做生意的,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过,老人比较宠,变得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猜测,于先生虽然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童年的家庭模式,在他内心印下了脚本,他觉得自己所钟情的人很可能随时会抛弃自己,甚至自己是不值得被她们爱的,因为很小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的内心产生巨大的恐慌,将事情想象的糟糕至极。比如“有一次,于先生去女朋友单位,碰巧女友一名男同事也在边上。女朋友跟同事介绍说,这是我男友。对方看到他说了句‘你好’,还给他递了一根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在于先生眼里却觉得女友和同事关系不同一般。”

 别让“嫉妒”真把对方逼出轨

前几天看到青年作家方慧的短篇故事集《手机里的男朋友》中有一篇故事,名为《男友的前女友》,是一个既构思精巧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女主人公怀疑男友和前女友有联系,因此不断试探男友。暗中用男友手机发微信给前女友,与男友聊天时假装无意的提到前女友的爱好等。谁知随着试探的积累,本来早已和前女友断了联系的男友,和前女友越走越近……故事的主人公一手酿造了悲剧,还庆幸“你果然是这样的人,还好被我识破了”,多么令人唏嘘。

这个故事看似有戏剧性,但正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现象的写照。这种现象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福德经试验证明。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召集一些学生来做老鼠走迷宫的试验。他们安排学生对老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告诉学生用来进行走迷宫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有聪明和笨拙之分。实际上,小老鼠可不是本次试验真正的试验对象,学生才是!试验中所用的老鼠原来来自同一个种群,没有任何差别,但最终学生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却有显著差异,“聪明鼠”表现比“笨拙鼠”更优异。学生们在做实验时并没有故意撒谎或歪曲事实。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走迷宫。两组学生对待老鼠的方式不同,影响了他们手中老鼠的行为表现结果。

1968年,两位心理学又来到一所小学做实验,他们选中一些小学生,煞有介事对其进行“发展测验”。然后告诉老师,某几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超乎寻常、潜力巨大,但是千万不要告诉孩子或家长。8个月后,被暗示为天赋学生的几个学生成绩果然提高了。其实这几名学生只是随机选出的。

情侣或夫妻本是彼此最亲密,互相影响最大的人,因此很容易验证“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妻子每天抱怨“你怎么这么邋遢,房间像猪窝一样,我跟你简直没法过了!”丈夫往往只会变得越来越邋遢。但如果丈夫只是偶尔做了一件贴心的小事,比如主动帮妻子刷碗,妻子就用带着崇拜的眼神注视着他,说“你怎么这么勤快、贴心,我太幸福了!”丈夫受到正向的鼓励,就会做出更多的正向行为,真的变勤快起来。

因此,如果一方由于内心的投射,而空穴来风的认定另一半对自己不忠,嫉妒地不断质问对方、试探对方、跟踪调查对方,也很容易最终真的使对方出轨或者“累觉不爱”了。没有人愿意整天被毋须有的罪名笼罩,这不是“爱”而是一种“迫害”。

练习:直面你的嫉妒

为了让爱更亲密,更澄清,我们需要觉察到内心的很多不安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陈芝麻烂谷子”而不是来自于当下的现实。

在这里,为大家选取一个练习,有助于你体验和直面自己内心的嫉妒。阅读下面的问题,花时间来回答。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做几次有意识的深呼吸。

❤  在你的嫉妒戏剧中,你失去了什么?

❤  你对你说了什么,让你将嫉妒抓得更紧?

❤  你为自己感到难过吗?

❤  你是否有过嫉妒肆虐的时候?或者你是否燃烧着正义的火焰,陷入复仇的幻想中?

❤  你是否曾经完全不顾众所周知的告诫,大声讲出你的嫉妒,或者你曾独自承受苦楚?

❤  你是否倾向于疏远你的嫉妒,宣称超越了它,或你是否沉浸于嫉妒之中以至于完全被它控制?

❤  你是否待着超越痛苦的微笑,否认事情已发生,或者你淹没于嫉妒的实相中,忘记了喘口气?

❤  你是否为限于嫉妒而羞耻?

❤  你是否认为只有不成熟的人才会嫉妒?

❤  当你怀疑他人背叛你时,你通常会怎么做?

❤  当你因为别人比你更受注意而感到嫉妒时,你为吸引注意做了什么?

不要试着根除你的嫉妒。不要抛弃它。不要因为你会嫉妒而感到羞耻,或者不要因此而让别人羞辱你。靠近点倾听,注意在这些戏码下面传递的信息。你的嫉妒是根植于你幼年经历的占有性反应,还是关于他人的直觉?

直面你的嫉妒,将嫉妒原始的感受和它之内的信息分开。近距离地注意那种感受,识别出其中的愤怒、悲痛和极度的苦痛,注意每一种感受的强度。在你这么做的时候深呼吸,为某一种情绪状态提供更慈悲的空间。将嫉妒之内的信息置于较远的位置。

不要让嫉妒之内的信息占据你的头脑。当这些信息折磨你和摇撼你时,最好的办法是想到你此刻正与嫉妒的感受在一起,而不是对其作出反应。

与此同时,不要拒斥你的嫉妒。不要抛弃它。保持嫉妒的伤痛好似抱持一个发狂的小孩。让悲痛自如地流经你。当你给予愤怒充分的表达空间时,不要让它转变为侵犯和暴力。

以上练习摘自:《情绪亲密:唤醒19种情绪的隐秘力量》作者:[意]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