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心探索感情错过遗失 |
分类: 心探索每期亮点 |
前几天在微博上,有一个姑娘问是否该跟男友分手:他们很相爱,男生很疼她,人品、性格没得说,能力也不差,毕业没几年月薪已上万。唯一的问题是男方的家庭背景——存款不超过三十万,父母住的房子一百万左右。女方觉得这样的爱情没有物质基础,很担忧未来的生活,在犹豫是否应该分手。
《心探索》下午茶嘉宾:
-
橘子:市场主管,29岁,自嘲“大龄单身”
-
吴桐:媒体撰稿人,35岁,秉持“平和,接纳,包容”的生活观念
-
张猛:大学教授,60岁,被称为“心理年龄永远小于24岁”的潮流教授
心探索: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的一个缩影,对于结婚、未来总有很深的忧虑在,总觉得需要很多条件才能保障幸福。这些忧虑来自何处?这种忧虑又多大程度上来自观念上的束缚呢?
橘子:从大众的标准来看,这个男孩的条件并不差。但可能这和女孩自身的标准有关系,比如刚大学毕业的会倾向找一个大学毕业、没有什么物质基础的。像这个女孩可能二十六、七了,在国外上过学,家庭条件应该不错,那考虑到男孩要比女孩强的话,她觉得男朋友的条件不算有物质基础,也可以理解。
心探索:男生要比女生强,这种观点从哪来?
橘子:我的这个观点跟我自己的家庭是有关系的,虽然爸妈表面上吵了一辈子,但体力上的重活累活还是我爸爸来干。我就觉得男生要强一点。包括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要主要负责物质基础的部分。
吴桐:我们现在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有所谓传统的观念,也有所谓新世代的观念,但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的观念是什么,这个观念要作为你做选择的原则。你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就不会只看那个人的资产。我的感受是,当生活达到温饱和其他基本需求后,你的钱多并不一定能给你带来满足感。人的物质追求是有限的,而有的人则认为有多少钱都不够,但其实有可能是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盲目的追求。
橘子:这个就跟统计学上讲,在一定范围内,幸福感和钱正相关,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的相关性就很小,甚至是负相关。
吴桐:对,超过那之后,人们更关心的是一种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归属感、价值感、圈子这类的。
张猛:女子选择配偶,大多挑选事业有成者,但“事业有成”的标准却随年代在变化。60年代是入党,70年代是有工作,80年代是上大学,90年代是留洋,00年代是做老板,10年代是公务员——这些标准背后的共通点,都是为了有一个能顺利养育后代的安定环境,以及是为了后半生有保障,所谓“老而无忧”。归根结底,是三个字:“安全感”。然而这半个世纪,世事多变,几乎十年更换一轮风水,当初可靠的,很快就不那么可靠了。结果就导致了“看人不如看财,看才不如看房”。但我认为,尽管外在的标准在飞速变迁,对于侣伴的选择重点还是在主观:一是喜欢,二是正派,三是勤奋,足矣。
心探索:但有时我们会被旁人的观点、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影响。或者说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就容易随大流,而迷失了自己。
张猛:我觉得“比较”可能是一种天性。“比”相当于一种竞争,是动物本能。但“比”要比在正确的地方,比在错误的地方就会变成被观念所绑架。
吴桐:是的,很多进步都来自我们的“比”。但比较分两种,一种是积极比较,一种是悲观消极比较。在比较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支点,做自己,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重要。可能其他人说的也有道理,但他是另外一个体系的东西。所以与他人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们评判的标准和体系就是完全不同的。
橘子:也就是说,重点还是在于“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还是比较自由的,至少在结婚的问题上,大多数人可以自由选择。但往往越自由越容易纠结。很多姑娘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价值观其实还没有形成,或许她今天觉得这个男孩子条件不怎么样,可等她更成熟一些知道自己更在意什么了以后,回头想想,或许会觉得自己当初考虑的焦点都完全放错了。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就是成长。
《InnerLight心探索 》【水瓶时代出品 www.aqrage.com】
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www.innerlight.cc/inner/spread/spreed.jsp?fromSource=innersinabk&magId=F7828A86446ECE28014471FB
IPAD:https://itunes.apple.com/cn/app/xin-tan-suo-za-zhi-hd/id514817410?m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