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探索
心探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33
  • 关注人气:8,9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小资的一天

(2010-05-22 13:15:55)
标签:

甘露饼

饴糖

藤萝

茶碗

核儿

文化

 

古代小资的一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 《离骚》


  她半睁惺忪的睡眼,从榻上懒懒地起来。夏日午后的光线透过纱窗投在纤尘不染的地板上,向外一望,满园的花枝绿叶轻轻地摇曳于中庭,四周一片宁静。

有些口渴。她叫人端来那两只扣在一起的茶碗。早些时候,她把一只茶碗的碗底厚厚地抹了一层蜜,另一只茶碗盛了茉莉花,又把涂蜜的碗倒扣在这盛花的碗上,让茉莉花香慢慢薰润碗底之蜜。这半晌了,她想,时候刚好。她把蜜碗摘下,直接冲入热水,一碗香甜的茉莉汤便成了。

花气在唇齿间徘徊萦绕,真美。只是时间有些久。这半天只得这一碗。对了,还有去年初冬时节做的梅花茶呢。那是梅花将开时,用竹刀取下欲开的梅蕊,封在蜡中,放在瓷瓶里存好的。现在烈日炎炎,正好取出一枚,滚汤一泡,花即绽开了,如生一般可爱,顿时香气四溢。品一口,嗯,还是梅花茶的味道更清冽些。

她闲闲地走到廊下,去看那盛开的藤萝花与玫瑰。前几日,她刚刚将那些已经盛开过,却尚未凋谢的藤萝花与玫瑰花剪下,将花瓣洗净,加白糖、脂油丁拌匀,蒸成了千层糕。她想起前朝武则天曾命宫女采集百花,与糯米一起做成百花糕宴请群臣。不知武后是否果真用了百花?这百花糕又是何种丰盛的滋味?单是自己做的这玫瑰糕,浓艳腴腻;藤萝糕,芬芳清香,滋味已算绝佳了。

洛阳牡丹甲天下。她却不大喜欢这过分雍容的花朵,所以庭院里只植了一株。有兴致的时候,她便采了牡丹的花瓣,掺在生拌菜中调味;或者把牡丹花瓣裹上稀稀的面糊,入油炸酥;有时候干脆直接把鲜牡丹花瓣撒入刚出锅的粥里,随采随吃。

其实她最喜欢的还是那道酿花饴糖。花用秋海棠、梅花、野蔷薇、玫瑰、桂花、菊花;水果则有橙、橘、佛手等,把香艳的花瓣和新鲜的果肉投入制好的饴糖中,浸渍数天之后,取几十只小白瓷碗,每只碗中盛一瓣花,一片果,香花香果浮动在晶莹饴糖中的美妙,瞧,不知不觉,天色都淡了。


他的夜

 

古代小资的一天

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宋时,城市的小资们已经几乎不开火了,吃饭基本都在外面搞定,而外面的各种吃食也足够看得人眼花缭乱心猿意马口水暗流。于是,他,走出门去。

孟夏的傍晚,天气清和舒畅。市场上依旧熙熙攘攘,宋朝是美食的天堂,“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他犹自悠闲自得,不时驻足观看。城市的景象慢慢消融在黄昏里,一家家酒楼亮起耀眼的灯光。“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他走进一家中意的酒楼,酒楼里热闹非凡,“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

他找了张桌子坐下,立刻就有人来招呼。要酒么?用银壶暖了上的。其他各色筷碟用具基本上也都是银器。他要了一壶烫热了的黄酒,还要在酒里面随便加点喜欢的东西:樱桃、青杏,或者生姜、紫苏、雄黄……

下酒的果子自然是少不了的,“鲍螺裹蜜、糖丝钱、蜜麻酥炒团、澄沙团子、十般糖甘露饼、玉屑膏、爊木瓜、糖脆梅破核儿、桔红膏、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芽、重剂蜜枣儿……即便是一人独酌,也总少不了两三碟。其实很少有酒家将这些都备齐的,不过没关系,因为坐下不久就有人挽着篮子笑嘻嘻地踱过来,唱个喏,“这里有新上市的李子旋樱桃,客官来一个?”他拿起一个来看,见李子上有一道刀口,一口咬下去,李子的核儿却不在,咬到的是甜甜的樱桃。

菜呢?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龙津桥须脑子肉……
羹呢?软羊焙腰子羹、撺肉粉羹、猪羊大骨羹、诸色鱼羹、大小鸡羹、杂菜羹……
吃饼?烧饼、甘露饼、金银炙焦牡丹饼、菊花饼、春饼,芙蓉饼、梅花饼、环饼……

如此丰盛之美食,哪天不曾尽兴?

他心满意足地走出酒楼,不远处的街巷灯火通明,那是夜市。夜市要直至三更才尽,五更又复开张。如此热闹去处,通晓不绝。他趁着夜色,沐着细风归去。

我们唯一的缺点就是纯洁

 

http://www.outzine.com/mag/out/images/taobao.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