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兼
关于李想
生于1981年10月5日,籍贯河北。现任泡泡网首席执行官。1999年高三时退学开始创业,2000年注册泡泡网并开始运营;2001年下半年从石家庄来到北京,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2005年业务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了汽车之家网站,并在2006年5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是80后中第一人获此殊荣。
李想,80后创业新贵,泡泡网和汽车之家网站的创办人。“立,其实就是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为自己的价值而奋斗的启动键。”李想如是说。
在三十岁之前,人生财富的积累也正逐步形成,复利造就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积累越早,收获越多”。李想流传最广的两句话——“在高速上保持预见性,把自己变成导演。”“做事要精益求精,当一件事情你比别人多付出努力,就可能得到比别人多200%的回报。”让我误以为他像许多企业高层一样,喜欢哲学。
“我从来没有看过哲学。只是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保持预见性”,令李想在财富道路上的积累比同龄人提前许多。80后中途退学创业,李想不是第一个。对于此,他还是坚持最初的看法:“我离开学校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这10年过得非常充实,因为我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每天为之而努力,顶住各种压力,继续坚持。当初选择不上学,是因为觉得学校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实际上老师只是在教授并不具有操作性的知识。我觉得做企业应该将复杂简单化,才能先到位。”
他的话,或许有失偏颇,但却包涵了他对于人生独立的思考,和一定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让他视野开阔,看得更深、更远。如何培养预见性?李想说:“我觉得这些源于父母,源于家庭的教育。他们从来不要求我去做他们想要我做的事情。我很小就可以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而我发现身边的小孩几乎都在做父母想要他们做的事情,而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当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接下来更多就是去经历。很多大学生毕业两三年后才知道做什么,我可能比他们早10年知道自己的方向,哪怕没他们那么聪明,比他们笨,但是10年的积累很重要。哪怕打个5折也等于比他们提前了5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富的积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生经历,另一部分才是世俗意义上的物质积累,两部分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立”。从一个不知名的高中毕业生,到两家企业的CEO,李想的“而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不止一次提及他那对开明的父母,是如何让他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家庭,我们是无从选择的,生长在一个好的家庭一定是幸运的。”
与所有的创业者一样,李想创业过程中也曾遭遇艰难。年轻时犯错,并不等于一生都会失败,相反,如果能够从错误中成长,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反倒带给人生更大的启发。年轻时碰过钉,是很多成功人士常常谈及的人生经验,李想也视“曾经”为财富之一。
2003年,网站员工大批流失。李想将这次挫折看得很淡:“所有的错我都犯过,所有的困难我都遇到过。但是,我都很好的解决了,而且我也掌握了解决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我自己就提升了,反而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情,不会把这当一个坏事情去想,而去回忆。”
作为80后创业,李想早年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狂”,而今则普遍认为“城府很深”。李想的解释是:“真正认识我的人不会说我狂。可能开始的时候比同样做个人网站的那些人年龄要小,却还要做高一点的网站。当时,我曾说要做同类网站的第一,他们认为这简直胡闹。事实上我每天5点钟起来更新,一弄就是4、5个小时,而他们每天早晨起来聊天,然后过来扒我的东西。根本不可能超过我的。这不是狂不狂的事情,关键是有没有做到的问题。”
经历与责任,成长的不二法宝
这一年,李想29岁,关于年龄,他说:“三十而立和年龄没关系,只不过大部分人要到这个岁数才能而立。谈及成长的关键,李想认为,是要通过经历来改变现状。而能够让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第一是经历,第二是责任。”
后人往往把孔子的“三十而立”作为人生在此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而对此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而言之,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是否坦然?是否从容?在李想的心中,早有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答卷。
创业的前四年,同龄人都在念大学,而你却在社会上打拼,那时候的你,有没有一种失落感,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
没有。我觉得上学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上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工作。如果我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我也一定会找一个距离我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最好的途径。所以,我选择了不上学,因为上不上学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曾有人说,学历是平庸的保证。你对学历怎么看?
说实在话,我对学历没有太多的看法,只不过在概率上而言,包括招聘的时候,无外乎要求是大学生。以概率而言,学历和能力是成正比;以个案而言,也有没有学历但很有能力的人。
在你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你觉得什么会失去,什么不可以失去?
我自己觉得没有真正失去什么,可能就是少了和朋友一起休闲的时间吧。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能失去,道德观和价值观不能失去。
在你工作的过程中,遭遇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的时候,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我会对自己说:好事你要获得,坏事你同样要承受,这个世界不可能只要好事没有坏事。不好的会伴随好的一起过来,你必须都能接受。
在这个过程里,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
前两年,总是很自我。只和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好像慢慢学会了包容。喜欢谁,并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可是,与所有的人都能打交道,才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我们可以把每个人当作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的承载量是无限大的。在坚持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往里面填充许多其它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如何区分,如何使用。
能请你给那些有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一些建议吗?
首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真正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才可以快速地学习。当压根不知道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别人教再多的东西也不容易接收。
其次,尽心尽力把每一件都做到,不要太在乎结果,把过程做足。到头来就会发现结果其实和你预想的差不多。其实有想法的人很多,执行力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些人,把想法等同于实干,似乎想到了就算做到了。还有些人,也会实践。可是,遇到一点点挫折便退回去,又开始新的想法。无论哪一种,都很恐怖。专心去做每一件事,真的很重要。
out
电子杂志
Vol.30:《你好,三十岁!》
发行时间:2010年2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