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说文言文中的标点和句读

(2013-05-24 10:32:56)
标签:

句读

文言

高中

语文

高考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略说文言文中的标点和句读

 

 我们要阅读、研究古籍,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标点。正确的标点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标点失误了,必然要影响到文意的理解。

 古人特别重视对学童进行断句方面的训练。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的主要内容。韩愈《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现代汉语所说的标点并不一样。

 “标点”这个词,古己有之。所谓“标点”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标”,指读书时做的标记、符号;二是“点”,指断句。

 古人所说的“句读”,相当于“标点”中的“点”,即“断句”。一句话说完了,在旁边加一个圆圈,这就是“句”;在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加一个点,这就是“读”。

 句读在汉代以前就产生了,刻书标明句读的形式则始于宋代,但也不是所有的刻本都有句读。现在见到的一些未经整理的古籍,多数是未断句的。

 句读只有两种符号,与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相比,显得很不严密。因而,句子的语气、情感、含义、引文等都无法明确显示出来。这给阅读古文造成很大难度。

 据说,明朝的徐文长有一次访友做客,遇天气阴雨,没办法,在朋友家住了几日。朋友的老婆便撺掇男人在徐文长的床头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字条。徐文长见字后,便明白了友人是在下逐客令,但立时走人,虽合情理,却未免有些尴尬。他灵机一动,有了,于是大声念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继而说:“既然朋友如此盛情,速去不恭,我就再住几日吧!”徐文长别出心裁的读法,使友人搬石自砸,弄巧成拙。
 《项脊轩志》一文大家并不陌生。“新课标”高中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与原人教版高中课本在标点时有两处不同:一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没有独立成段,而是附在第二段开头。二是将原先高中课本中的“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标点改为“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关于第一处改动,“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独立成段好与不好,我们暂不讨论。现单就“新课标”的第二处改动一探究竟。课文的意思是“内外多置小门”,还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合理些,还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更合理些?

 何九盈、李学敏著《中学文言实用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对此有具体论述。何教授、李老师认为“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译法是正确的,他们从二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语法上。他们认为,“小门”做“置”的宾语,“墙”做“往往而是”的主语更好些,如果断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那“小门墙”就都成了“往往而是”的主语。二是语义上。他们认为“内外多置小门”是可以的,而“内外多置墙”在情理上讲不通;而且,只可能“墙”在庭中“往往而是”,不可能室内也筑墙。他们的观点暗合了原人教版高中课本的标注方式。

 有好多高中语文老师也钟情于原人教版高中课本中的标注法,认为“新课标”中的标注不好。我认真推敲之后认为,还是“新课标”的标注方式更合理一些。

 因为,从语法上看,“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不是行不通的。你想“小门”能置,“墙”怎么不能置呢?况且,“往往而是”的主语非得是“墙”就一定好吗?“往往而是”的前面完全可是省略主语,这省略的主语应该就是“这种情况”。因为庭院和屋子全给分开“异爨”了。再者,“门”和“墙”本是相伴相生的,置小门,必然得置墙。很难想像“诸父异爨”之后,光打“门”不置墙的情形。另外,从字面上看,《项脊轩志》中的“庭”应指“院”,“内外”应指“屋内屋外”,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叙述中看,“项脊轩”应该是南北长的庭院,既然是分家,院子和屋子都应该分,这才有“东犬西吠”,才有“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因为兄弟越来越不和,才有“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