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中的变式句

(2012-03-13 10:31:56)
标签:

变式句

倒装高考

复习

高三

高中

高中语文

教育

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

新课标

分类: 教学随笔

文言文中的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指改变了语序的句子。这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主要的有三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现一一举例分析。

    一、宾语提前

    文言中的宾语提前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我们知道,汉语词语中只有两种词可以带宾语,一是动词,一是介词。很显然,所谓宾语提前,无非是动词宾语的提前和介词宾语的提前。但是,仅仅从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角度分析宾语提前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宾语提前的不同情形或语境,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一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1、作动词的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作动词的宾语提前。全句译为大王来时拿着什么(礼物)?其它例子如下。

    1)沛公安在?(《鸿门宴》)这里“安”做“在”地宾语提前,译为“哪里”。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同上)这里“何”做“辞”的宾语提前,译为“什么”。

    3)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这里“何”做“能为”的宾语提前,译为“什么”。

    4)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这里“奚”做“疑”的宾语提前,译为“什么”。

     2、作介词的宾语提前。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提前。全句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跟谁一道呢?其它例子如下。

    1)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5)好乐何如?(同上)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此例中,代词(译为)作宾语提前。全句译为古代的人们没有欺骗我啊。其它例子如下。

    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2)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之《秋水》)这里的“莫己若”即“莫若己”。

    (三)用作标志的宾语提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句子中,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提前的宾语是何厌。全句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其它例子如下。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之《秋水》)这里的“我之谓”即“谓我”。“我之谓也”译为“(这是)说我的啊”。

    (四)用作标志的宾语提前。例如: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兄嫂作宾语,起提宾作用,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全句译为:(我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子。其它例子如下。

    1)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毂”通“谷”,“不毂”是古代君主的自谦之称。全句译为“(诸侯们)难道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这里的“尔是过”即“过尔”,译为“责备你”。

      现代汉语成语里保留了一些用“是”提前宾语的词语,如唯马首是瞻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

    二、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的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后面,称为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后置定语与字结合(或称“者”作标志的定语后置)。例如: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这个句子中的(译为归来的)与字结合作了后置定语。全句译为(对)归来的国家的人才,一定要在朝堂上以礼相待。其它例句如下。

    1)缙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者“缙绅”的定语后置了)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解龙说赵太后》) 侯者作“赵王之子孙”的定语后置了)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作“群臣吏民”的定语后置了)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作“彼童子之师”的定语后置了)

    5)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为观游及卖果者作“长安豪富人”的定语后置了)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声者作“石”的定语后置了)

    (二)数词经常放置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例句中数词五六”“六七作定语后置了。全句译为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其它例子如下。

    1)宦士三百人于吴。(《勾践灭吴》)

    2)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3)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都是后置定语)

    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三)用字作定语后置标志。这类定语后置,“之”后常常是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这个例句中的译为锋利的译为强劲的,都是后置的定语。全句译为丘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劲的筋骨。其它例句如下。

    1)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勾践灭吴》)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同上)

三、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是变式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那么,什么是状语后置呢?

    所谓状语后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按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状语一般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状语的一般只能是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比如:“他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跑进教室。”在这个句子中非常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从操场上是介宾短语。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作状语来修饰这个谓语的。而在文言中,如果遇到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却常常将其置于句末,所以,有时人们把状语后置又称之为介宾短语后置

    依据构成介宾短语的介词的不同,又有以下几种:

    一、于……结构的状语后置。这也状语后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例如:

    1、 是故败吴于囿。(《勾践灭吴》)(于囿作状语后置了)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蓝作状语后置了)

    3、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于郑伯作状语后置了)

    4、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徐公作状语后置了)

   

    二、乎……结构的状语后置。例如:

    1、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三子者之撰作状语后置了)

    2、浴乎沂,风乎舞雩。(同上)(乎沂”“乎舞雩作状语后置了)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乎吾前”“乎吾作状语后置了)

    4、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三、以……结构的状语后置。例如:

    1、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了)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以组作状语后置了)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臾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以膏臾之地作状语后置了)

    4、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四、如……结构的状语后置。例如: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2、给贡职如郡县。(《荆轲现刺秦王》)

    3、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后置状语都是介宾短语,如: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这句话中的如其子作状语后置了,但他并不是一个介宾短语,而只是一个一样的一般状语结构。反过来,也并不是所有的放在句末的介宾短语都是后置状语,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这个句子中的于水是作补语的。这样看来,人们把状语后置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是不严密的。

    那么,在文言中,是不是所有作状语的介宾短语都要后置呢?

    请看下边例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在这个句子中,介宾短语以战作状语并没有后置。这种情况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2、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这就是说,状语后置不过是文言中习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介宾短语作状语都要后置的。

    还有就是,文言中有的状语后置因为省略了介词而较难作出判断(这种情况在有关文言的考试中一般作为省略句对待),在阅读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介词。例如:

    1、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1读书后省略了,这句话可译为在轩中读中。2“后省略了,补出来,可译为将军在黄河北面作战,我在黄河南面作战。3“后也省略了,译为晋国在函陵驻军,秦国在汜南驻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