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词“则”用法例析

(2011-11-04 08:04:06)
标签:

虚词

文言

并列

鸿门宴

承接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虚词“则”用法例析

 

“则”在文言中可以作连词、副词等。现简要归纳如下:

一、作连词

“则”在文言中的常见用法是作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假设等多种关系。简要归纳如下:

(一)表并列

“则”表并列关系是指,由“则”连接的两个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分句在地位、主次轻重上是平等的。它们的位置通常可以互换。如: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勾践灭吴》)

(二)表承接

“则”表承接是指,“则”连接的前后项在动作行为上有前后相承的关系。一般可译为“就”“便”“然后”“接着”等。例如: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4、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三)表假设

“则”表假设是指,“则”连接的后项,是在前项假定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一般可以套用现代汉语表假设的关联词语。如“如果……就……”“假如……那么……”等。如: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表转折

“则”表转折是指,“则”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与上文不同。一般可以译为“却”“然而”等。例如: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4、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

(五)表条件

“则”表条件是指,“则”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强调的条件下产生的。译文时, 一般可以加上“只要……就……”等关联词语。如: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氓》译为“淇水就是再宽也会有岸,湿地就是再深也会有边”)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译为“士大夫这类人,只要谁一说到老师和弟子,就聚集在一起笑话他”)

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译为“孔子说:只要三个人在一起行走,里边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逍遥游》译为“所以只要升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下边了。”)

“则”有时也可以表条件关系,如“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译为“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但这种例子不多,这里不再具体分析。

二、作副词

“则”作副词,也是其在文言中的常见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用在判断句或有判断意思的语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就是”(有强调作用)“却是”(含转折义)等。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为“就是”)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为“就是”)

3、公公也,则落得个干生受!(《窦娥冤》译为“却是”)

4、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过小孤山大孤山》译为“却是”)

(二)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或许”等等。例如: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则”译为“于是”)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则”译为“就”)

3、唯求则非邦也欤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译为“就”)

4、他则待一生鸳帐眠。(《窦娥冤》“则”译为“只”)

5、则被你坑杀人的燕侣莺俦。(同上,“则被”译为“只被”,有现代汉语中的“怨恨”义,相当于“尽被”)

6、则是看在你死的孩儿面上。(同上,“则是”译为“只当是”)

7、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则”译为“或许”)

8、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逍遥游》“则”译为“或者”)

9、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则”,副词,表转折,译为“却”)

“则”在句中到底是连词还是副词,有时判断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构成。如果“则”处在单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那它一般是副词;如果“则”处在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表明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那它就是连词。换句话说,就是判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关键看它所在的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句话中的“则”因处在单句的主语“是鸟”和谓语“徙”之间,从而判断它一定是副词,可译为“就”。整个句子可以翻译为“这只鸟,当北海动起来时,就将迁往南海了”。

“则”有时可以作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如:“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有时也作句首发语词,相当于“夫”“盖”之类的词,译为“所以”“因此”等。如:“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有时,用在疑问句开头,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相当于“那”。例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