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阿房宫赋》中的比喻句
《阿房宫赋》中出现了好多比喻句,它们形式多样,值得分析研究。文中例句如下: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文言中的比喻句与现代汉语中的比喻句在形式上有何不同呢?这样写又有何作用呢?
从上例可以看出,文言中的比喻句与现代汉语中的比喻句在形式上大体相同,都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不同的是,文言中的比喻句大都不出现比喻词,或者说,文言中的比喻句很少出现比喻词。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的比喻句打乱了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顺序,形成倒装句。如上例5例6。例5翻译过来就是:“明亮的星星闪闪烁烁,那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她们)早晨梳理着的鬟发。”本喻体的倒装,给人以新奇感,更重要的,它还形象地描写了宫人们忙乱而紧张的晨妆场面,不仅揭示了宫人们为求得恩宠而竞相梳洗打扮的心理,而且还从一个侧面描写出秦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贪得无厌。
例1句本喻同体,描写精炼。例2句的叠音词“盘盘”“
囷囷”本来已经再现了阿房宫建筑的盘旋姿态,而“蜂房”和“水涡”的比喻又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给以刻画,更突出了其灵动。例3句反问设喻,想像神奇。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长桥”“复道”的姿态,而且增加了阿房宫的神密氛围。例4句则通过“暖”“冷”两方面对比设喻,形象地再现了秦统治者生活的奢靡和宫人遭遇的不幸。而例6句也是通过一个倒置结构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秦统治者的不可一世和“而望幸焉”的宫人在秦统治者乘辇而过时的惊乱情态。
例8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一个有争议的比喻句。课文下边注释为:“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成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我认为这种译法是不妥的。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文言中的比喻句很少出现比喻词,也就形成了本体后直接出现喻体这样的比喻形式。除《阿房宫赋》中外,其它文章中也不难找出这样的例子,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论语》)这两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分别是“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喻体分别是“风”和“草”。翻译过来就是“君子的品德像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像草一样。”这样的比喻形式在现代汉语成语里有所保留,如:“车水马龙”“笔走龙蛇”等。
对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句话,如果按文下注释,那其中的“鼎”“玉”“金”“珠”就只能理解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了。很显然,这样的理解是很牵强的。但如果按上述形式的比喻句去理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想,六国的珍宝齐集咸阳,“宝鼎像锅一样,美玉像石头一样;金子像土块一样,珍珠像瓦砾一样。”这就不仅写出了秦宫宝物的繁多,而且也表现了秦统治者的视金如土和骄奢无度。
当然文言中的比喻句也有像现代汉语一样出现比喻词的,如例7句的“倚叠如山”。再比如:“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姚鼐《登泰山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隆中对》)等。与“车水马龙”式的成语不同,现代汉语却保留了大量带比喻词的成语。如:如日中天、如鱼得水、呆若木鸡、口似悬河、侯门似海、光阴似箭、心乱如麻、门庭若市、洞若观火、惜墨如金、度日如年、心急如焚、胆小如鼠、妙语似珠、巧舌如簧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