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以”用法例析
(2009-03-08 09:27:54)
标签:
反思高考高中教学教育随笔文化语文原创 |
分类: 教学随笔 |
“以”这个词是文言文里的“活跃分子”。由于语境的不同,“以”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动词。下面举例分析。
一、作介词
(一)从语法位置上看
“以”作介词时,语法位置最为灵活。它有时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有时又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成为后置状语,有时还省略其宾语,单独出现在句中。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同上)
(3)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从意义作用上看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等。例如: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等。例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如: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等。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等。例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等。例如: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作连词
“以”用作连词时有两种情况。
(一)用在复句中,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例如:
(二)用在名词、名词性短语、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前后两项的关联。相当于“而”。例如: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表修饰)
(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信陵君窃符救赵》)(表原因)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并列或递进)
(4)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表并列或递进)
(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目的)
三、作动词
“以”用作动词时常译为“认为”。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译为“任用”)
“以”用作语气助词时,常结合成“以来”“以往”“以下”等结构的词语使用,表示时间、方位或范围等。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以来”表时间)
(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住”表方位)
(3)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以下”表范围)
“以”作通假使用时,一般通“已”。译为“已经”“停止”等。例如:
(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报任安书》)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
(4)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以”译为“停止”)
六、与别的词组成复音词
(1)“是以”
这个词是“以是”的倒装,常用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例如: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所以”
(3)“以为”
(4)“何以”
在文言中,“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如:
(5)“可以”
(6)“无以”“有以”
文言中“无以”“有以”的结构较为固定,常组成“无以‥‥‥”“有以‥‥‥”的固定句式。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等。如:
①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鸿门宴》“亡”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