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词“以”用法例析

(2009-03-08 09:27:54)
标签:

反思

高考

高中

教学

教育

随笔

文化

语文

原创

分类: 教学随笔

                   虚词“以”用法例析

 

“以”这个词是文言文里的“活跃分子”。由于语境的不同,“以”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动词。下面举例分析。

一、作介词

(一)从语法位置上看

“以”作介词时,语法位置最为灵活。它有时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有时又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成为后置状语,有时还省略其宾语,单独出现在句中。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同上)

(3)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

  例(1)中的“以沛公言”作状语,“以”译为“把”;例(2)中的“以事”作后置状语,“以”译为“把”;例(3)中的“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也可以译为“把”。

(二)从意义作用上看

  “以”作介词时,常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对象等。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等。例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如: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等。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等。例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等。例如: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作连词

“以”用作连词时有两种情况。

(一)用在复句中,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例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在名词、名词性短语、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前后两项的关联。相当于“而”。例如: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表修饰)

(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信陵君窃符救赵》)(表原因)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并列或递进)
 (4)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表并列或递进)

(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目的)

三、作动词

“以”用作动词时常译为“认为”。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译为“任用”)

 四、作助词

“以”用作语气助词时,常结合成“以来”“以往”“以下”等结构的词语使用,表示时间、方位或范围等。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以来”表时间)

(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住”表方位)

(3)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以下”表范围)

 五、用作通假

“以”作通假使用时,一般通“已”。译为“已经”“停止”等。例如:

(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报任安书》)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

(4)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以”译为“停止”)

六、与别的词组成复音词

(1)“是以”

这个词是“以是”的倒装,常用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例如: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所以”

 ①用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表原因。译为“‥‥‥的原因”。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用在叙述语的句首,表目的。译为“用来”。如: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3)“以为”

 ①有时作动词,是“认为”的意思。如: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陟世家》)

 ②大多数情况下作为两个词来使用,“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常译为“把‥‥‥作为”。如:

  a、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b、铸以为金人十二。(同上)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4)“何以”

在文言中,“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如:

  ①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5)“可以”

 这个词在文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接近,但一般也应当作古今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也就是说应把“可以”理解成两个词,是“可以凭借”的意思。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6)“无以”“有以”

文言中“无以”“有以”的结构较为固定,常组成“无以‥‥‥”“有以‥‥‥”的固定句式。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等。如:

①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鸿门宴》“亡”通“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