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字和阅读的关系好象华德福的吴蓓还是阿甲先生都有过论述,可每一次到群中讨论都会引起热烈的争执,强调认字重要性的朋友,一般在生活中也正在用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多认些字,以便上学后能减轻一些学业上的压力,而一直亲子阅读为上的朋友,把认识字当成自然的行为,认字只不过是阅读过程中的副产品,而还有些父母最为纠结,在两边理论之时,不知如何处置这个问题,这样的状态也正好是现在各种育儿理念众说纷纭的真实反应.
我们能预知的是上小学后会有很多的拼音认字组词任务,所以推理出认字可以减少孩子的压力,抢跑在其他孩子的前面,但是每件事都会因为关注度的不同而发生能量的转移,能认字和阅读两者兼顾当然好,认字有数量上的确认,需要时间复习,有教材有课本,有测评有效果的期待,能通读课文固然是好事,但文学性常难于强求,更不用说文章的情感性了,在冯氏早教盛行的时候,认字的威权肯定比亲子阅读为重的育儿观强有力的多,认识多少字啦,常常可以作为孩子先进,聪明的标志,而我们的小学教育就是因为有太多量化的标准,而缺少灵活性,过于注重比较的结果,就是将父母的注意力集中一分数的高低,大学的好多课程教不过用ABCDE等来区分,而我们的小学生们过早的承受着百分制的评定,这有些古怪,却被当成常态.
认字了就会阅读了,又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在群里说,问题常常是大人们制造的,心理上产生一条"沟",就会要想出填没沟的方式方法,其实常常不存在这个无形的"沟",作很多努力,到终了却是归于无用,到三年级,认字问题会或先或后地解决,差异性远没有我们现在的焦虑感这么严重.
西方字母文字,让阅读的困难比我们中文环境的孩子低得多,所以要先识字才能认字,似乎有理有据,但又回过头来看,西方儿童的众多阅读材料就是图画书,用来亲子阅读用的绘本故事,国内引进的量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而人家亲子阅读的传统我们在电影电视中时有所见.
蒙氏教育中有敏感期的概念,我们以为这个敏感期比较固定,会在几岁时必然出现,那是在西方的环境下,在中文状态下,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尤其是字形的差异,我们的孩子要熟悉象形字为主的中文,先要对这些字有个脸儿熟的印象,从模糊认知,到精确识别,而男孩子女孩子在思维上的差异也常会出现男孩早于女孩出现认字敏感期的现象.
认字应该成为阅读的助力棒,而不该是拦路虎,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认字的能力,将会对独立阅读的形成产生良性的影响,而亲子阅读的持续时间也不是大量认字就可以作为结束的符号,字有音形义维度,字有语境的不同,立体的全息的认知还需要假以时日,慢慢形成,渐渐成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