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知与真知”、“常识与真理”话题作文指导

(2009-02-25 16:16:14)
标签:

教育

分类: 作文研究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黑格尔说,孰知非真知,常识亦非真理。他告诫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不要把熟知当真知,把常识当真理。

黑格尔的这番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你有没有碰到(包括看到、听到)把熟知当真知、把常识当真理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呢?请在“熟知与真知”、“常识与真理”这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注意:1、只能在这两个话题中选定一个,所写的内容必须在选定的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文体自选;5、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6、不得抄袭。

提示:

话题涉及两组四个概念,写作中必须对此有较为清楚而辩证的认识,可以这样操作:

1、  由于不是哲学论文,可选择从一个角度入手理清概念间的关系,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千万不可面面俱到,否则极易滑进概念的迷宫,导致啰嗦堆砌而夹杂不清;

2、  材料选择可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入题,用自己理性而又激情的认识对熟知的材料、事件加以处理,以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独到而深刻的见解,生活中有太多的事例证明了熟知并不等于真知,熟知中常常隐藏着思维定势,冲破误区达到真理的彼岸,又往往需要付出代价。真知也不等于熟知,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已经成为熟知,但换一个角度,熟知的事例会闪现别样的光彩,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新颖的材料。

3 文体选择虽然各种文体理论上都可以,但以议论性散文为佳,因为这个话题需要智慧光芒的闪现,需要理性的思考,特别需要有意蕴的生活化的语言。

例文:

用勇气,从熟知走向真知    

人类,就像一个永远在黑暗中跋涉的路人,包围着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未知。因为有了对眼前事物的认识,我们产生了熟识;因为有着对未来的深切渴望,我们探求着真知。

熟知源于主观的感受,感性的认识,因此它深深的系于我们的心中。回首历史,我们总能从斑斑泪痕中找到那些求索的人,勇敢地从熟识跨向真知。指出地球的另一边也有人居住却被迫害的意大利天文学家阿斯特里,提出血液来源于心脏而非大脑却被处死的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的布鲁诺……他们是中世纪欧洲黑暗中的一盏盏孤傲的明灯,他们勇敢地破除了人们的“熟知”,追求着科学的真知。他们用鲜血点燃了真知的不熄之火。告诉人们,科学的探索不仅仅是心智的考验,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在当时,他们却是不被理解和认同的孤独者,对自然现象的“熟知”深深的烙在人们愚昧的脑海中,烙在教廷教皇的权柄上。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这些“疯子”的“疯话”,死死抓紧,不肯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熟知,尽管毫无道理,尽管毫无理由。

因为这“熟知”伴随世俗人生,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放弃意味着是对世界的颠覆,他们又怎能轻言抛弃?

但是,若干年以后,麦哲伦的风帆扬起,准备环球远航;医学家和生物学家们一道,探索心脏的奥秘;罗马教廷也不得不承认太阳的地位,为布鲁诺哀悼。先贤的勇气让真知的光芒穿透“熟知”的重重乌云。

在科学自由的现代,没有社会的阻挠,科学的探索者却更需勇气克服自身的“熟知”。普朗克,量子论之父,在量子论的大门前却孤寂地徘徊了十二年!他太相信经典力学,对自己的“量子”感到深深的怀疑和苦恼。他不断试图以经典力学来作出解释,却一直“云海四茫茫”,找不到出路。走过许多弯路之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社会公布了他的发现。无数的实验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牛顿力学有着它固有的局限。又一个真知冲破熟知的阻挠,成为物理学辉煌的基石。

用勇气的利剑斩开那重重的荆棘,让人类从熟知走向真知。科学的大道因此愈加宽敞,未来因此更加清晰,更加明亮,更加富有吸引力。

评点:生活中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把熟知当真知,把常识当真理。这是本则话题作文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小作者切入巧妙,用“勇气”勾连“熟知”与“真知”,使“勇气”成为一对概念间的舟船、桥梁,然后紧扣“勇气”展开论述,例子信手拈来,却剖析深刻精当,颇为辩证地阐述了“熟知”与“真知”间内在的关联。其次,本文语言不仅富有形象性,而且充满激情,如结尾“科学的大道因此愈加宽敞,未来,因此更加清晰,更加明亮,更加富有吸引力。”   

 

且把熟知当真知   赵兢兢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流传甚广,嫦娥吞下王母娘娘的两颗仙丹,提一口气,便飘飘然乘风而去,凭虚御风,住进那寂寞空旷的广寒宫,从此与玉兔为伍,听吴刚伐桂之音。一个神话,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引发了多少清新瑰丽的文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上云霄三万里,去与嫦娥相对酌。”……

上世纪,美国人花了数百亿美元,耗费了无数的心血,长途跋涉几十万千米,登上月球。这一去远没有嫦娥奔月般轻盈与浪漫,月亮上只不过是些石头罢了。

我们熟知的事情却是最荒谬之事,那皎洁如初的月亮从此便似失去了什么,只剩下如冷的光亮,那清新俊秀韵味悠长的诗篇也似乎失去了光辉。

月亮很远,需作三万里的跋涉;月亮又很近,只需三尺井绳便可捞在盆中。

美国人上了月球,带回几块冰冷的石头,而三尺井绳打上来的却是一片清静与怡人。

其实又何必呢?将那毫无美感可言的真知留给天文学家好了,对我们来说,将熟知当真知又何妨?

夏日午后,去溪边小坐,听水与风的酬唱之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水与鱼的唧唧私语,或是溪水的行吟如歌,自唱自答,宁心静性,自觉心也像那水一般纯净清凉。此时此刻又何必将“水的组成是氧和氢”、“水声是水的振动所发出”之类的话语记在心间,枉破坏了那美好的自然之景呢?

不妨学一学东坡先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杨柳风里体会春之芬芳,在杏花雨中感受春之温柔。看“春潮欲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观“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把心中的种种真知都去掉,且大胆地将熟知当一回真知,莫时刻提醒自己种种规矩与制度,却用心去体味生活的真味,领略生命的美丽。

且把熟知当真知,做一回感性的人,“从明天,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评点:本文为反弹琵琶之作,在一片“熟知不等于真知”的论述中,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作者也深知“熟知不等于真知”,那是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据此注视生活,彩虹没有了诗意,月亮没有了美感。于是,他另辟蹊径,以审美享受角度切入,“且把熟知当真知”,关注精神愉悦,关注生活本真,关注“人诗意地栖居大地”。由于具备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较好的语言积累,反弹出色,让人叫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