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作文教育 |
分类: 作文研究 |
“幽香处处”命题作文导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幽香是指清淡的香气,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种沁人心脾、怡人心神的状态并非随时都有,需要你停下快走的匆忙的脚步,需要你摒除浮躁静下心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就这样感慨:“淡淡的幽香是最好闻的花味。”然而,幽香之清远难道唯独花草?
请你以“幽香处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构思指津】
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生活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山间的一缕清风,路边的一朵小花,天上的一片流云,晚照中的一道夕阳,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但此题拟制的出发点显然是引导同学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去寻找、搜索、发现、欣赏、提升那些阳光的、善良的、健康的、美好的点点滴滴,这是生活赠予我们每个人的一笔财富。“幽香”区别于“浓香”、“馥郁”,可喻那些细微的、角落的、不为人注意的或者习焉不察
标签:
高考作文杂谈 |
分类: 佳作欣赏 |
2011年江苏高考《拒绝平庸》满分作文欣赏
18.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拒绝平庸(70分)
江苏一考生
你正站在一面镜子前,打量着自己的模样。也许你会为自己过于普通的外貌而捶胸顿足——别急,普通并没什么,仔细想想是否平庸吧!
就像你我一样,几乎所有人都在心底无数次地感慨自身的平凡,立于人群便顷刻被人潮淹没。但是平凡并非平庸,平庸之人大多不思进取,饱食终日而游手好闲;你我之平凡却能饱含斗志,发奋图强而拼搏不息。可惜,很多人并未弄
标签:
教育 |
分类: 佳作欣赏 |
11、绿色生活(68分)
在每一个日间,在每一个昼夜。在车流不息的早晨,在华灯初上的夜晚。我泡一杯绿茶,看绿色的叶片轻旋,舒展,也慢慢泡开了我对她的思恋。
在某次与父母出外游玩的途中,我与她邂逅。那是怎样的惊鸿一瞥,车道旁的树木向后倾倒,不远处是整整一片麦田。金色,灿烂。风吹过,俯在我眉梢,仿佛向我低语:“看哪!”远处的麦浪一层层翻滚,仿佛能听到它留在风中的浩叹。远处的房屋像是安于其中的珍珠,与高大的建筑不同,它更接近纯粹,更彰显自然。有绿色的树立在房屋的一侧,仿佛是最忠实的卫士。有人在树下停歇,那一汪如水的阴凉可进入那人梦中,晕开一片湿润的水域?
我惊叹,惊羡,惊艳。为这自然的绿色生活。
耳边却传来母亲的微叹:“这里比我们那边贫困的多啊!”
我哑然。
我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的礼赞。然而在我记忆中的却是这样一番的江南
标签:
教育 |
分类: 佳作欣赏 |
题目(70分):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摹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摹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篇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
1、品味时尚(70分)
(一)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愤愤地小声嘀咕着,一边不自觉地朝右边小木椅上忘我拥吻的情侣瞥了一眼,便像犯了罪似的收回眼光。
伊看着街头闪烁的标语——情侣街,口味爱,口味时尚,有爱大声喊出来!伊吓了一大跳,慌忙朝出口走去,喃喃道:“品味啥时尚?我们那时啊,挑开盖头才知道新娘啥模样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二)
标签:
教育 |
分类: 作文研究 |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黑格尔说,孰知非真知,常识亦非真理。他告诫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不要把熟知当真知,把常识当真理。
黑格尔的这番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你有没有碰到(包括看到、听到)把熟知当真知、把常识当真理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呢?请在“熟知与真知”、“常识与真理”这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注意:1、只能在这两个话题中选定一个,所写的内容必须在选定的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文体自选;5、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6、不得抄袭。
提示:
话题涉及两组四个概念,写作中必须对此有较为清楚而辩证的认识,可以这样操作:
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试题研究 |
翠湖心影(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
③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柳树。“秋尽
标签:
作家 |
分类: 作家研究 |
王国维与他的《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选自《人间词话》的文字,广为人们熟悉,王国维赋予了古典诗词以别样的意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事实上,《人间词话》中,类似的论述俯拾皆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举例九”有 “ 《人间词话》选读”。那么,《人间词话》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他的作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7岁前完成国学基础,诗文俱佳,18岁—25岁学西文,读西书,译西书,新学功夫大成。1901年留学日本,跟随藤田丰八学习西方哲学、文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