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前瞻性的游戏,你一定要看得比别人早、比别人准、比别人远才能够赚钱,即所谓先知先觉。比别人先看对了提前“进去”,等大家都发现开始行动了,价格也就提起来了,有的人看到价格提起来才开始行动,其实这时候已经慢了。后知后觉的人有的确实目的就是做短线赚波动钱,这种方式好与不好我们不评价,我们要说的是目前这个市场,如何先知先觉的赚钱。
先知先觉的钱有两个明显优势,即丰厚又安全。产生的问题是有“即丰厚又安全”的投资早就被抢光了,不会轮到我们。这个说法是没错的,可这需要满足另外一个条件——明显。如果有明显的即丰厚又安全的投资,我们绝对不可能比市场更快,对于这点毋庸置疑。故此我们就是要找那些不明显的即丰厚又安全的投资,这也是难点所在。要在别人没发现的时候被你发现,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
上个礼拜五本人写了一篇文章《A股走势背后的逻辑》,说的是目前创业板的“新经济”和主板的“老经济”之间的涨跌逻辑。本文是《A股走势背后的逻辑》的姐妹篇,说的是在目前的A股逻辑下的前瞻逻辑,所以建议打开上一篇看看,整体会更清晰一些。
《A股走势背后的逻辑》从经济面剖析目前的A股走势缘由,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导致目前的行情走势,那就是资金面。12月4日后的这一轮上涨,最开始是由IPO停发和市场流动性推起来的,后来行情的发展各热点有演绎,但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由流动性所推动的。这个不需要找证据,简单一句话就概括了,没有充足流动性就不可能有银行股的上涨。
反回来看目前大盘股的不给力,也是由于近期的流动性紧张造成的。那么综合上一篇文章一起,总结起来就是以下说法:宏观经济不景气,投资者寄希望于经济转型对科技股和服务型企业的股票所带来的方向性利好,加上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收紧,市场上也没钱炒高大盘股,所以资金扎堆在小盘创业板的股票里抱团。
以上是目前的市场逻辑和现状,特别是5月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更加深了这种逻辑的演绎。宏观经济不行所以炒作经济转型,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大盘股因此下跌。那能不能更前瞻一点看,宏观经济不行所以货币政策要放松?5月份的PPI小于50已经处于荣枯线以下,按上届政府现在早就放水了,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显然是增加了,但不是无底线的,按目前的经济状况,应该差不多会有刺激动作了(已经一直都有,只是刺激之后效果不明显,12月4日的上涨就是宽松之后的结果),加上现在的CPI处于可控的水平,给政策的实施留下了空间。
央行现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只是碍于中央的基调还没变,也不好贸然提出下调。而现在再不下调,情况就会像2008年。当时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以沿海外贸企业为代表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可以说已经哀鸿遍野,可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从紧,到了下半年回过神来,已经死了一大批企业,这时候天量宽松带来的是2010-2011的通胀。
我们认为,目前降息的时机已经到来,最起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条件完全成熟,并且现在的准备金率处于20%之上,在全世界也算是最高的了。以前这是为了应对海外热钱,现在热钱已经不凶猛了,这么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没有必要了。
若是这个前瞻性逻辑是对的,那央行的降息或调准受益最大的是银行股,6月17日晚间,工、农、中、建四大行均发布公告获得中央汇金公司增持,汇金还表示未来6个月拟续在二级市场增持,这个消息也会对银行股的近期造势形成一定支撑,此外流动性的释放对整体蓝筹股应该会有一波行情。当然,小盘股和创业板也会因此受益,但由于目前已经上涨得很多了,它们本身已经不是业绩或流动性的问题,而是高预期的击鼓传花,也就是说创业板流动性本来就不缺,那再来流动性对它的利好也就不明显了。
回到银行股本身,我们去年赚了将近100%的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还是比较看好的,招商银行当时也有买入,但没涨多少就卖出了。这个银行的情况有点类似于电子商务的京东,本来做得还不错,后来自身的发展遇到一些瓶颈,于是找不到方向了,一会想这样、一会想那样,现在想学淘宝的天猫。
如果说接下来银行股有另一轮行情,一定要流动性的推动,这就少不了央行的放水。而水放下来之后,我们相信最受益的银行股依然是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从安全边际的角度看,目前的银行股如果说都没有安全边际的话,那我想就没有股票符合安全边际的定义了。一句话,目前买银行股是物有所值的,但同时也难以有按倍算的收益。
本文系原创文章,只发表在林起个人的博客、微博,谢绝转载,不得抄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