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真本事从用心模仿开始
(2010-04-04 20:41:39)
标签:
股票价值投资思想体系估值巴菲特 |
分类: 思想行者 |
价值投资无论说它是理论也好、哲学也罢,都是非物质性的存在,书是传承精神财富最主要的载体,按理说看书应该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在这点上我却一直抱着深深的怀疑,尽管自己也在写,而且是纯理论性,确实想把我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写出来,也确实基本表达到我要表达的意思,相信对你的投资应该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是能在“质”的层面上改变别人的投资方法和认识,一千人之中能改变几个?悬乎了。
本人一直比较推崇美国那种案例式教学,非常具象,很容易记。像在价值投资里我的学习经验是:多用心体会,少读那些晦涩的理论书(包括我的)。很多人与笔者联系,夸说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对价值投资造诣高云云,甚至拿来跟巴菲特比的都有(能比之万一乃吾之万幸,不敢奢望),大家看到笔者洋洋洒洒一篇接一篇的文章,总认为笔者必定博览群书,什么价值投资的书都有所涉猎,时常有人要求笔者推荐书。但实话实说也许各位所读的投资书籍都比我多,真不是说什么违心话。
笔者花在读投资类书籍的时间还没有花在读会计类的多,我现在能想得起来的除了那几本经典之外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各种内容,笔者读书不喜欢从头到尾读(这几年才养成的习惯),很多书拿起来先看谁作序,读后直接看目录,找到我认为重要或所关心的内容,依然是跳读,除非到了觉得很重要的内容才会一字一句去精读,所以很多书拿上手的时间都在两天之内(最近在研究牛仔裤,也许一本时尚杂志拿在手上都不止两天),自我感觉好像是问这些书“你的投资基本方法态度是什么?”仅此而已。因为我自己的投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了,而且有一定的封闭性,我认为别人的思想只会冲击打乱我的投资思想,所以看投资书只是于了解层面,而不会吸收(应该说非常提防,怕不经意吸收到),要吸收会非常、非常地小心,慎之又慎的反正论证所要吸收的东西,像这几年最大的吸收就是对成长性的肯定和接受,然后溶入自己的投资方法中,包括在估值方面受它的影响很大,你可以去读《证券分析》,成长性对它来说是狗屎,如果你接受格雷厄姆的那种思想,你的价值投资只能捡“烟屁股”。
现在你最大的疑问应该是没看书投资思想体系如何形成,简直是天方夜谭?我现在告诉你“秘诀”所在,就是模仿,先在你心中树立一个百分之百折服的偶像,然后用心去模仿他,站在他的角度努力体会他的投资和人生,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一位大师,也可以是你身边接触得到的投资者。本人只以巴菲特为偶像,很多人以为我肯定很了解所有投资大师,事实上我了解的也许不比你多,但我肯定自己很了解巴菲特,甚至于认为真正能够读懂他的人在中国广东深圳,你也可以把巴菲特当成你的偶像用心去体会,慢慢地对他就有感觉,对投资自然而然慢慢的就有感觉,直至形成一套属于你的投资思想体系,到某天一套估值方法直接就掉进你脑子里,眼前呈现出估值的整个过程,你会晚上会睡不着起来把整个思路一五一十地写下来,怕生睡醒给忘了,之后好几周脑子里全是估值方法的逻辑思维,整个企业在你脑中完全是立体的显现,类似于色情狂脑子里立体的裸女,对她身上的每一寸都了如指掌一般(这个比喻好)。这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应该是量变最后引起质变,一种很大的跨步式阶梯,当你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坚持一下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这事的体验上后来我渐渐相信人类的进化确实是突变式的,这能解释为什么找不到许多进化链上的化石)。
当然我也不敢说你这样做了就一定能成价值投资者,跟《顺势而取》里说的一样,我觉得这跟性格真的有很大关系。也许是我从我的角度去理解巴菲特,所以觉得跟他的性格像,也许是真的像,谁知道呢。最大的相似点都喜欢简单,讨厌复杂的不确定性,对物质需求容易满足。法利赛律法师问耶稣:“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答:“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只是今天我们千万不要造神,中国人在这上面吃的苦头太多了,只是这个民族好像永远不会吸取教训。
林起
2010.4.4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