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恒公教育孙啸林专家团解析:2016年8月20日上午山西省公务员面试题(朔州)

(2016-09-05 11:16:33)
标签:

孙啸林专家团

恒公教育

山西省公务员面试题

面试真题解析

2016

分类: 面试真题解析

恒公教育孙啸林专家团解析:2016820日上午山西省公务员面试题(朔州)

1、今年6月底,上海市宣布取消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敬老卡”,代之以按不同年龄等级发放老年综合津贴,引起社会热议。对于上海市取消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政策,你怎么看?

【恒公教育】“敬老卡”核心在于“敬”,如果取消,“敬”在哪哩?虽然代之以按不同年龄等级发放老年综合津贴,我仍心存疑虑:第一,是否真“敬”?孔子日:牛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整个社会对待老年人,体现的仅仅是物质,这和养牛养马有何区别?同时,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比较节俭,如果代之为津贴,他们还愿意坐公交出去走一走,转一转吗?而他们如果整天闷在家中,他们的身心能否娱乐?第二,是否合理?“敬老卡”对所有老人都一视同仁,可按不同年龄发放津贴,我不禁想问:难道年龄大的老年人就比年龄偏小的老年人坐公交车的次数多?他们就应该多补一些吗?第三,是否公平?根据年龄划分等级,是否考虑到每个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有的多病,有的家庭负担重,有的可能需要经常坐公交,同时,在统计过程中,是否客观、透明?第四,能否落实?即便按照相应等级进行补贴,在发放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克扣、盘剥、挪用?那么,我们回归题目,可以说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是社会的共识,而取消后又引起社会热议,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取消“敬老卡”呢?细细分析,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出行难。取消“敬老卡”其目的不就是希望让老年人少乘坐公交车,缓解出行难吗?但这样做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我认为不能,因为即便是所有的老年人都不乘坐公交车,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毕竟出行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多,而在于我们的道路规划、基础设置的投入和建设。同时,如果我们让所有的老年人都不乘车,那公交车没人坐了,这样的公共设施建设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取消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政策,治标不治本,如果我们想要治本,就必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出行难的问题。最后,我想向各位考官说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行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上海市的做法,不能否认其人性化的一面和有利的一面,毕竟从眼前来说,这种措施可以立杆见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行难的问题,也是有所作为的表现,只不过我们希望标本兼治,从眼前和长远两个方面入手,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版本二1、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素质、高学历的名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有人认为这不是政府的责任,对此。你怎么看?

【恒公教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核心在于人才。试想:如果没有人才,我们的创新驱动战略岂不是一句空话?对于题目中所说的: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素质、高学历的名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我想说一个人出了问题,可能是个人的问题,但许多人都这么做,那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因此,我认为这是政府的问题:其一,体制呆板。我们且不说“去教育行政化”,仅仅来说中国高校严进宽出,造就学生在高校没有压力,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术剽窃,论文造假,层出不穷,试问:这样的名校,怎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高学历就能代表真实力吗?这样的名校能与国外一些名校相比吗?其二,学科滞后。高校专业内容滞后,往往与社会不接轨,所学不能所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也导致学生毕业想到国外去留学、充电,前不久北大不还出现一个大二学生退学到技术去学习的典型案例吗?试想:如果政府在教育上宽进严出,创造出深厚的学术氛围,在专业知识设置上引领导国际前沿,还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到国外去留学吗?所以,面对题目中所说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中的许多大学毕业生,我认为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真正做到:学风浓,学术专,引领国际前沿,学生德才兼备,毕业不是失业而是成为社会的香饽饽。当然,对于还有人认为这不是政府的责任,这也反应出两个问题:一是盲目跟风去留学,二是家长腰包鼓了,希望孩子行万里路,增长阅历和知识,面对此,我们的政府也应正确的引导,避免“海归变海待”,家长花了冤枉钱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效果。最后,我想向各位考官表达的是是:对于出国留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不是政府的责任上,而要站的高看得远,理性思考出国留学的好处:可以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理念,专业前沿知识,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政府每年也会选派毕业生到国外留学,同时,中国政府也欢迎和鼓励国外名校毕业生到中国来留学,这是开放的胸襟,是交流的桥梁,是发展、共融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用创新、包容、开放、共享的理念来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2、单位为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人员为农民做心理咨询服务,有些人问的问题不着边际,同事对此抱怨、发牢骚,你怎么办?

【恒公教育】天道酬勤不酬怨。对于题目中所说的问题,同事抱怨、发牢骚,我认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伤了农民的心,最终让此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流于形式,而得不到群众的认可。那么,同事为什么会抱怨、发牢骚呢?我认为关键还在于同事没有树立服务意识,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试想:如果同事把农民群众当亲人,当家人,还会抱怨、发牢骚吗?但是,如果我们不讲方式方法,盲目的指责同事,就能让同事不抱怨、不发牢骚了吗?我想不仅不会,可能还会导致同事更加消极。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第一,安慰同事,或者讲个短笑话,让同事的心情好起来;第二,引导同事,理解农民群众之所以提出的不着边际的问题,就是因为群众不懂,这也要求我们要更加认真的服务好,解答好;同时,客观的引导同事,群众工作就是琐、碎、杂,面对群众要有耐心,只要你把群众放在心里,群众就会把你举过头顶,如果有可能,会给同事讲一些典型的干部案例;第三,行胜于言,在整个过程中,遇到同事想抱怨、发牢骚时,及时代替同事与农民沟通,起到表率作用,也避免引起群众对我们的负面评价;第四,私下建议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因为“破窗效应”在警示着我们:防微杜渐,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毕竟一个同事在抱怨、发牢骚,有可能会影响其他同事都抱怨、发牢骚。最后,我想向各位考官表达的是:思想决定行动,我们只有严格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严于律己,才能做人实,谋事实,创业实,做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将此次为农民做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