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公开“三公”经费为何拖拖
事实上,在6月底,财政部已经公开了中央单位2010年总的“三公”经费,这说明各中央单位的“三公”经费都是现成的,有什么理由不能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公开拖拖拉拉、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甚至要等到公民发函讨要,实在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相悖。
红网:“三公消费”离另一个“三公”有多远
给公众一个交代才是明智的选择,也才符合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基本要求。国务院明令各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目的就是通过公开来达到公平、公正。诸多部门逾时不予公开,难道不是令人深感失望的么?
钱江晚报:公开“三公”,诸部门还在等什么
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带了好头,但公众不希望他们成为改革路上的“孤家寡人”。这一改革不仅仅只应有中央部委动作,而占我国“三公”支出绝大部分的省、市、县、乡地方政府却充耳不闻。
京华时报:三公消费早公开顺大势得民心
三公消费本身就是民意的聚焦点,就是民心的聚散点。更何况在大势之下,既有中央政府的汇总数据,又有个别中央部门的率先示范,更有社会公众的灼热目光,三公消费越早公开越主动,反之则越被动。
济南日报:“三公”经费公开需要问责机制
想当初,国务院要求中央各部门务必于今年6月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时,笔者曾撰文呼吁全国来一场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比学赶帮超”,没想到实际的“比”和“学”竟然是相互“比差”、“学差”,相互观望、集体抵制,以图“法不责众”。
人民日报海外版:把“三公”消费摊在阳光下
中国“三公”消费中的奢侈浪费和腐败问题,沉疴已久,积重难返。类似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行为已积习成癖,见怪不怪,严重败坏了风气。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靠制度,二要靠教育,但前提是必须“公开”和“透明”。
长江日报:加快“三公”消费公开步伐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积极的举动并没有带动中央各部门的及时跟进。根据之前的说法,6月底是各部门公开“三公消费”的最后期限,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表示,中央各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由本部门向社会公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