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之道(21)《正视不足》
(2010-11-18 19:09:45)
标签:
公务员面试面试之道孙啸林教育 |
分类: 面试之道(原创连载) |
2010-11-17
孙啸林
正视不足
今晚,学生在出题时,出了这么一道题:
“只有冬天的心灵,才能领略松树的霜枝。你如何理解?”
学生在答的时候,已经不错了。但我想把这道题讲的更好一点,但发现一讲,竟然进了死胡同,学生不理解:我把“冬天的心灵”归结为人生阅历后的经验总结,属实践决定意识;把“松树的霜枝”归结为正在路途中求索的人们,属实践;(而“领略”属意识反作用于实践;本句在讲课时没讲,可能学生不理解的原因在此。)
学生不理解怎么办呢?
不攻克,决不罢休。
“谁愿意答这道题?”我想发动大家的力量。但说了三遍仍没人愿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这时,一位同学随身带的电脑,可能上网,搜到了答案,念了一遍。我当场否定:“这个答案不好,与我解析的答案相差一个台阶,不能用。”
我又问了一遍,“谁愿意答这道题?”仍没人回答。
“好,没人答,我来答!”我说。
学生响起了掌声。
“开始答题:只有冬天的心灵,才能领略松树的霜枝,我这是样理解的:首先,为什么只有冬天的心灵,才能领略松树的霜枝?那我们要先来理解冬天的心灵:什么是心灵?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自己把自己感动是心灵的升华,升华的是品质,是内涵。而冬天的心灵,又是什么呢?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有过这么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更高洁”,体现的是一种坚强,是一种自信。
而冬天的心灵,与松树的霜枝相比,霜枝正在慢慢经历人生的考验,而这些考验,冬天的心灵已经走过,所以他能够感受到霜枝经历的考验。正像我们毕业后,苦苦找工作,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而今看到更多的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感同身受,我们更愿意去帮助他们。正所谓“以物喜,以物悲”,就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和情趣。
再如,就像经历512大地震后,我们能够感受到灾区人民的苦痛,所以当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发生后,有更多的中国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和灾区人民一同难过,因为我们感同身受,这也是一种包容的胸怀。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难免有苦与痛,有挫折,有坎坷,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种坚持,保持一种自信,保持一种包容,在风雨之后,迎接我们的一定是彩虹。
最后我用一句话,结束我的答题:虽然我走的很慢,但我从未停止。答题完毕。”
学生响起了掌声。
但我仍在为刚才讲解时,学生不理解而耿耿于怀。
在今晚最后一个女孩答题快结束时,他在举一个优秀人物——沈浩的例子时,说到“我是人民的儿子,我应该为人民做点实事。”这句话再次启发了我:“冬天的心灵”就是“我是人民的儿子”,“松树的霜枝”就是“人民办事的艰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是人民的儿子”,生在农村,知道群众苦,群众难,我能够感受“人民办事的艰辛”(即:“松树的霜枝”)。这背后体现的就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利观。
我给学生讲完后,坦诚:刚才大家听不懂,这说明我还讲得不够好,但我会努力的。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到一定境界后,想正视不足是不容易的,但我能做到。一杯水只有倒丢,才能重新装水,这就是“空杯心态”。
正视不足,才能前进。
死要面子,只能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