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靖蛟shelly
周靖蛟shell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5,484
  • 关注人气:6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 : 时装生意经背后的孵化与超越

(2016-12-19 16:44:36)
标签:

上海时装周

mode

服装服饰展

独立设计师品牌

showroom

分类: 时尚评论

上海-十月,17春夏上海时装周在这个摩登之城再度启航。10月13日,时装周开幕第二天,在黄浦江畔​,毗邻当代艺术馆,越界世博园第一次出现在时装周公众的视野中。与周边构成错落有致景观的庞大单体建筑正是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的新址。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街坊式的开放形态中,多了各色“潮人”穿梭其中,为平时想来应该静谧无比的空间带来勃勃生机和人气。今天MODE在此拉开新一季帷幕。

 

作为上海时装周实质性助推原创设计的商贸对接平台,Mode力图打造的是促成设计师品牌订货季的时装周配套贸易展会,也是适应“买手”制零售模式,以Showroom为参展单位的展会,这季展会是第四季。主场之外,Ontimeshow和The Hub时装展也作为Mode分会场分别在西岸艺术中心和正大广场登场亮相。

 

Mode是一个年轻的展会,说它生逢其时或者应运而生可谓恰当。Showroom历经建构之初的中国式野蛮“爆发性”增长,到雏形渐现,到将作为时尚产业的长久生态,MODE对其的助推作用正日益被挖掘出来。而这一切正是伴随着近五年来中国时尚产业的飞速发展状态:从设计创意到零售消费模式,从媒体传播形态到产业结构的巨大突变。而上海作为中国最前沿的城市,其所承载的是寻求产业突破口的先锋作用以及与全球时装生态圈接轨的必然性。

 

活力呈现的Trade Show现场


 

 

梅开四度的Mode相较于之前的举办地巨鹿路大同坊,此次在体量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四层建筑空间近1万平米,从一楼到四楼分布着30余个特色各异的Showroom,展示着超过500个品牌。空间内部遗留了毛胚和钢架结构,若从设计视角来看或许带有一些现代工业风?从面对当代艺术馆标识性大烟囱的窗外望去,围墙之外是几台色彩鲜艳的挖掘机正在一片有待开发的工地上勤奋工作。期间偶遇参展商抱怨相对原生态的场地给他们的布展带来的不便。不过这种稍显混乱却又活力呈现的状态倒和当下新秩序建立之中的年轻时尚生态颇为符合。


 

 

“新”然而活力四射,或许正是当下MODE的标签。随着产业和消费升级以及上海时装周的聚集效应,活力的背后是新兴设计师、Showroom以及各种新事物的扎堆出现。展会上有产品开发不到两季的设计师“品牌”,也有建立不到一年的Showroom。与现场年轻的设计师们交谈,Showroom成为他们梦想之初的助推器。当然最重要的是当今市场以买手店为主流的分销体系的逐渐成型。作为资深的买家,一尚门的创始人余泽平也是多季参与MODE的买家,对他来说,设计师的风格稳定性是首先需要考量的,合作之前至少对产品连续三季以上的理性观察是必须的。而一尚门的中外设计师品牌比例为70%比30%,这也表明了他对中国原创设计的态度。无论初出茅庐的设计师,或者起步阶段的Showroom,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年轻,所以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渐趋成熟的showroom已构成展会主体,他们都是伴随着MODE一路成长起来,逐渐成为集结国内外设计师力量的综合平台。多样化和差异性也日趋明显,如主打原创珠宝类独立设计师品牌的I SAY SHOWROOM、主打包袋类的KATE ZHOU  SHOWROOM;他们同样多次出现在MODE展会上。此外更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各具特色的showroom比比皆是。从甄选海外设计师品牌的CT  SHOWROOM、XShowroom、MI SHOWROOM;到恩瑞斯集团、AMF SHOWROOM等等。新鲜的面孔也不少,比如首次参展的以日本政府授权的20位设计师参与的昕东京XIN Tokyo Showroom;主打韩国专业买手精选设计师品牌的101 Global ;以及由台湾纺拓会推出的的taipei in style,其集结了7家多元风格的台湾品牌,包括巧帛与C.T.LIU合作的新生品牌“CHABER C+”,以及徐明美设计师品牌“MAY HSU”等。其他还有旨在发掘年轻创意力量的TANC (探客)Showroom以及原创猫等。

 

而在展会一隅,MODE也首度开启“MODE TALKS行业聚谈”版块,荟萃行业菁英与意见领袖对行业热点话题的探讨。当日现场是WGSN趋势总监对买手趋势的解读,台下几近坐满的行业人士表现出了对下一季趋势把控以及市场判断的的极大渴求。


 

 

 

渐趋专业的Showroom生存


 

 

时尚在T台与红毯的映衬下如此光鲜,以致常常让人们忘记时尚不过也是桩买卖的事实。这和贩卖其他任何东西一样,归根到底是一门生意。Showroom赖以生存的目标与设计师品牌一致,更好地活下去同样是需要考虑的。

 

以本土设计师品牌为主的原译showroom投资方王红晖更多是从showroom的商业层面来思考产业链的延伸与规模化的。原译在一年之间开了七家店,他说正是基于一个商业的布局。

而诸如跨境电商和020平台也开始成为Showroom的发展趋势。主打欧洲设计师品牌的IFF Gallery通过线下Showroom与线上B2B2C跨境电商平台的结合,为国内买家提供一站式的跨境贸易服务。与欧洲“同款同价”成为他们谈及的亮点。其他Showroom无论从官网、APP或是仅以微博,微信等微运营,但都迈开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

 

当然Showroom的另一重功能是对时尚业生态的重塑和传达。正如来自法国的  Who’s Next – Première Classe 展总经理Etienne Cochet谈到的,Showroom是有关生活美学与生活方式的展示空间,同时也是有效引导消费者与传达主理人审美趣味的概念空间。或许是对Trade Show的固有观念,现场一些Showroom流于展示的平庸而没有充分利用空间的可能性。


 

这方面或许香港MATCH SHOWROOM可以给予一些启示。展会现场主理人Maggie娓娓而谈,谈及她的理念以及对品牌的选择方面颇具感染力。Maggie认同于芬兰独有的美学形式,纯粹、简约的设计风格以及可持续的设计理念都是长期以来打动她的理由。所以这次基于个人喜好以及对市场的判断,SHOWROOM承办了由芬兰贸易投资旅游促进总署,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处主办的“Lifestyle Finland”主题活动,其中带来10个高质量的芬兰品牌。她谈到了布展过程的艰辛,其实源于她对细节的力求完美。而现场无论在展示空间的整体格调、展示形式的视觉呈现方面都能看出心力付出之多。


 

四季以来,MODE从初始“小而杂乱”的状态到逐渐成为兼容并蓄的Showroom大本营,其尽量以独立的姿态让设计师和品牌在同一个空间中接受市场的自然筛选。显然只有那些专业化运营并能够最终收获订单和长效客户的showroom和品牌,才会成为产业的常态和中坚。


时尚产业的激荡与挑战

 


不可否认当今在时装周的热闹之外是外围环境的相对落寞。全球各种不稳定性呈增长之势,商业实体零售趋于萧条,诸多业态的成长表现乏力。时装产业作为对风向敏感行业、全球时尚关联程度高的产业,在这种不稳定性面前十分脆弱。

 


 

对设计师而言,这些负面影响在规模微小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层面尚反应不出来。但有一点依然可以肯定,经济萧条之际,价格会成为非常敏感的关注点。这点在与现场Showroom主理人士的交谈中也得到了确认。


 

对Showroom或买手店而言,其助推的是原创设计,其主体必然是新锐设计师。这个群体年轻时髦,有更国际化的背景,也为时装周增添无数人气。而一个时尚品牌的诞生,从创立到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目前行业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之下,想要创造一个新兴时尚品牌更是难上加难。资金、人脉、供应链、渠道,销售,推广,诸多要素缺一不可。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未来撑不起野心,设计师只能是一个设计师,而并不能成长为一个设计师品牌。“ 小而美”的设计师品牌与买手店同样都面临持续增长到一个安全的规模临界线的短板。


 

而在我近期耳闻或接触到的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行业的加速发展也让他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风险。有卖掉自己品牌转而为其他品牌做设计咨询的,也有自降身价到国内产业集群地来寻求发展的。这些戏剧性的人事变动似乎从另一个侧面预示着时尚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变。


 

对于Showroom而言,未来如何面对行业的传统痛点,诸如订货过程的耗时费力,追加补货的被动滞后等;而当时尚业的更多成长将来自于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欲望的“变现”能力对品牌而言才是实质性的。而这些都需要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孵化与超越


 

如果把Showroom看作新业态中时装生意链条的开始,那么Mode要承担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与国外成熟的业态比较,中国市场尚处起步阶段,也需要更专业的行业引导与规范。上海时装周作为助推与监管的角色,在前期也更多承担着孵化功能。从设计师、Showroom到Mode平台等多个项目的长期坚持和孵化运作,未来或许支撑起的是影响当下中国时尚消费和产业形态的整体转型。


 

转型期的阵痛与困难从来存在,而善于洞察未来并勇于尝试从来值得尊敬。就像本次时装周从Labelhood青年先锋力量到800秀童装发布,力图打造的是更具细分化的发布平台。而如何对Mode展会更细分化,体现Trade Show的专业化,促进买手与媒体的有目的参展,可能是下一步需要做的。


 

 

我们总是在期待未来,但我们或者可以把当下予以总结。也许可以以 Who’s Next – Première Classe 展总经理Etienne Cochet先生那天在展会现场的评价作为此文结尾:欧洲展会期间,买手遇到的问题是短期内Showroom数量众多并分散,对于他们来说精力有限且难以筛选,而Mode把showroom集中展示无疑是充满创意而高效的。

 


本文为17春夏上海时装周MODE展会特约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