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与福州丹霞大圣

标签:
杂谈 |
福州旧时的官民,几乎无神不敬,无佛不拜。三山之地寺庙众多,但有-点与別处不同的是福州有众多的齐天府.猴王庙,可能现在很多市民都不知道[齐天府紫竹岩祖庙]是在屏山东侧的龙峰新村内东岳庙后舍人廟的左边。
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谈到福建有三件奇怪事,其中之一就是“祭孙大圣”。闽人对齐天大圣的信仰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对孙大圣崇拜的雏形,早在五代、两宋时期就已有了,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有类似孙大圣的雕刻,宋代洪迈写过《福州猴王神记》。在漳州南靖县山城三卞畲族村,曾发现一尊明代“大圣公”孙悟空的神像,该神像高半米,用硬木雕刻并加以彩画,腰间系一面照妖镜。其形象已脱离早期民间猴神的写实手法,而完全人格化了。据史书记载,明代该地建有“大圣庙”,供奉“大圣公孙悟空”。至今三卞村畲民仍尊奉“大圣公”为驱邪镇恶之神。每年六月初一传为大圣诞辰日,除举行祭典外,还要演三日戏酬神。平和、永泰有许多猴王庙;福安一带也有猴神宫,供奉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影响较大的地区是福州。清代褚人获在《坚瓠余集》卷2“齐天大圣庙”条引《艮斋杂说》:“福州人皆祀孙行者为家堂,又立齐天大圣庙,甚壮丽。四、五月间,迎旱龙舟,装饰宝玩,鼓乐喧闹,市人奔走若狂,视其中坐一弥猴耳。”至今福州的屏山、程埔头、邦州、排尾等地有规模不大的齐天大圣庙,庙宇主神是按《西游记》故事来雕塑的齐天大圣像。初一、十五来庙烧香礼拜的人较多。七月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初一、如闽侯天水村)为齐天大圣生辰,十月十二日为成佛日,届时要举行祭典,供奉素食祭品,那场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往往还要演戏、讲评话等酬神。有的家庭中也供奉齐天大圣像,逢初一、十五烧香礼拜。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人何求<<闽都别记>>第138回说"再说临水陈夫人,所安顿乌石山宿猿洞之丹霞大圣,自归正法后,受过敕封,又在洞修炼,法术无边,显圣佑民,城市乡村皆有齐天府,俗呼猴王庙。"可见齐天府中塑像乃丹霞大圣也。当然这也是有争议的......
据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益民介绍,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位于海拔1305米的宝山主峰南天门后的双圣庙内。双圣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面积大约18平方米,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块石碑的古代合葬神墓,墓宽2.9米,深1.3米,墓形呈八字形外撇。
两块墓碑并立在高出地面0.43米的墓台上,碑高均为0.8米。左碑上方横刻“宝峰”两个楷书小字,中间竖刻“齐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装饰;右碑竖刻“通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花纹装饰。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海内外华人熟悉的神话人物,而“通天大圣”却没有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出现过,几乎无人知晓。王益民经过研究考证,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寻找到了“通天大圣”这一形象。
据王益民介绍,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顺昌宝山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是“齐天大圣”在左、“通天大圣”居右,这与古代以左为尊的礼仪习俗相符;另外,“齐天大圣”墓碑上方刻有“宝峰”二字,而“通天大圣”墓碑上则略去此二字,弟从兄意非常明显;再者,“齐天大圣”墓碑上的装饰图案较之“通天大圣”的墓碑更加丰富讲究。由此可以断定,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表明这是孙悟空兄弟的合葬神墓。
王益民认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撰写小说《西游记》的过程中,为刻画突出人物个性的需要将齐天大圣的名号用到了通天大圣的头上,并将传说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所拥有的高超本领全部集中到了齐天大圣一个人物身上,从而塑造了一个广为后人传诵的神话英雄人物。
王益民表示,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的发现意义重大,这是历史遗存的有关文字资料之外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佐证,是研究西游故事主人翁转换和成型的重要实物资料。闽北、闽东乃至福建各地至今保存下来许多祀奉齐天大圣的庙宇、神位,但以其原型“通天大圣”为膜拜对象并以神墓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古代遗存仅发现这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