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群人 这一种生活方式
(2013-02-03 15:31:46)
标签:
罢了乡村主人有一天多人 |
在文化中心闲逛时,适逢星期六,有人摆地摊。刚进去我就被阵阵嘹亮的大嗓门吸引了过去,只见一个卖画的在高声叫卖,身边围着一群人。
我发现这个卖画人很是特别,所有人都在静静地摆摊,只有他近乎歇斯底里咆哮了。我走近前细看起来,他个子不高,微胖,胡子散乱在他宽阔的脸庞上,卷曲的头发略显蓬松,深邃的眼睛里深藏了太多的阅历和故事。
这个时候,他摊开一张画,说“这是一幅松梅图,寓意吉祥,尺幅巨大。原价五百,现在四百,三百,两百,一百,五十,成交——”身边一个人掏出五十元给他。接着,他抽出第二张卷轴,接着说到:“这幅字写的是‘天道酬勤’,这是我写的,也不怕你们笑话。”旁边的人开始起哄:“十块,我要了”,“十块不行,三十,给你。”身边有人说道:“写得不错,光装裱一下就已经上百了吧,值这个价。”又有人说,“这个人生意做得有意思,啊?”他巨大的嗓门又开始了,“这个原价三百,现在两百,一百,五十,三十,三十,成——交——。”人群开始轰然笑起来,为了他最后的“成——交——”的声音,也为他独特的买卖方式。
人群中一女子掏出三十给了他,他快速地把画卷了起来,放进塑料卷筒中,交给了女子。继续他的下一件,因为价格低廉,还有他从高往低叫价的拍卖方式,不多时,他满大包的字画都卖出去了,我看到很多逛地摊的人手里都拿着这些尺幅很大的字画,围观和参与拍卖的人始终充满了快乐的笑声。
后来得知,他也是摆地摊的,刚从省城回来。也许是年近岁末,他决定把这些画尽快变现出售,这些画不是什么名画,有的是他自己创作的,有的是朋友的,聊以自娱自乐的,但装裱得很不错,尺幅很大,这种几十块的价格多是连成本都不够的。
这种方式为了什么?
这是个文化市场,多数人经营着古玩、字画等与文化有关的店铺,并因此为生。这种人自古有之,被冠以古董商,古玩店主之类的称呼。他们做着收购和因地域而形成价差的生意,贱买贵卖,同时用这些融合了文化的古代器物自娱。
为了生存,这个行当的残酷性也不言而喻。它考验的不仅是老道的眼力,还有生存的机智和能力。这里店铺很多,很多人的店铺同时也是家。一间不大的房子除了摆放琳琅满目的各色古文化器物外,还有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如床,餐具灶具,桌椅等。和已经有了规模,有了容身之地的店主们不同的是这些摆地摊的,他们是四处奔波的,近到周边的地市,远到千里之遥的省份,辗转于全国各地的文化市场中。比起拥有安定生活,过着朝九晚五生活的上班一族,他们有着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生活最贴近社会的底层,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打交道,和买家斤斤计较,又和同行大方自由的交往。
摆摊的时间是约定俗成的,各个地方时间不同。每到这个固定的时间,他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到一处,天南海北,又心照不宣。早晨,他们把一件件器物拿出来,摆放整齐,等待着交易,中午,又用报纸一件件地包裹起来,放进随身带的大包或者编织袋里,奔向下一个地方。平时,他们还奔波于各个乡村野道,四处收购。
这些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为了生存而奔波辗转,同时也收获自由和成交一笔生意或者得到一件好器物的快乐和满足。他们中多数人限于文化水平的欠缺,可能对这份职业没有太多文化层面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但长期与蕴含深厚文化色彩的古代器物打交道,他们懂得了珍视,珍视这些器物,即是珍视他们的职业,即是珍视他们的饭碗,珍视历史。他们知道,这些器物,是能够带来基本生存需要的东西,他们更懂得生存的不易,更有资格谈珍惜。每当走近一个个地摊,一个个店铺,浏览一件件器物,这些器物,无论新旧,无论残损程度,无论年代的早晚,无论艺术和经济价值的高低,他们都会被恭敬地摆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每一次挪动和欣赏都是那样的小心翼翼,每个人即便是一个暴戾之徒,走到他们面前都会被它们的气质震慑,自然地谦卑和虔诚起来。
这些器物的命运永远代表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同样,它们的主人无论高低贵贱,文化涵养的高低,其实都在传承着历史,也在延续和保留着历史。这些器物从一个人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不断地变换着主人,变换着位置和环境。
这一群人,这一种生活方式,其中虽不乏尔虞我诈,但也正是这些生活在广大民众间的人保留和传承了古代文化,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实物。在一代代手口相传中,他们产生和秉承了特有的文化道德和买卖规则。无论社会环境怎么改变,无论世道有多艰辛,生存有多么艰难,他们都从来没有放弃和改变。这个行业是需要等待的,等待一件历经上百年的古代器物终有一天展示出自己的价值,等待这些器物找到一个真正懂得它价值的人,等待自己的生活状况能通过这个有价值的器物得以改善。
我们还会给予这群人多少非议和另眼相看呢?都是为了生存,只不过他们,过着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