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曾经投入地做过16年中学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积聚了深厚的情感,凝聚了无法忘却的记忆,便经常回忆起校园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二十年前做初中班主任的岁月。
那时的我青春勃发,虽然当时正处于经济热潮、“流师”风潮的特定历史阶段,人们都热衷于开“皮包公司”,许多老师从校园“象牙塔”流失到经济领域,可我还是满腔热忱地投入教育工作,追求我梦寐以求的事业,实现我的教育理想,开始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那时的我不计工作报酬,不顾身体健康,不管作息时间,不怕任何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全身心地投入班主任工作。多年以后自己都很难理解当初为什么会如此投入地从事这项工作。
近日和当时班里的学生Q群闲聊,聊到往事种种,发现已然忘却大半,但学生往往记得很深刻。他们记得我带他们冬天早锻炼跑步,记得我带他们参加建校劳动,记得我教他们排练课本剧,记得我给他们讲国学古文,记得每一项竞赛都力争上游,记得考砸了我责己情切……,甚至记得我讲过的话,记得我的表情,记得我的习惯动作。当然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时课业之艰苦、管理之苛刻。他们说我引用最多的是董必武的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讲得最多的是:“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时的我爱教育,爱学生,认为我正在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追求的是我热爱的职业,虽然工作很辛苦,尤其是初中班主任,面对的是划片招生的学生,文化基础良莠不齐,管理工作极繁琐。但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花朵,我每天面对的这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我要发现、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督促他们,让他们的潜能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我愿意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我愿意接收犯过错误的留级学生,相信老师的信任、集体的热忱能改变人生。
我始终相信阅读经典、传承文化是每一个学生的必需。尤其是传统文化长久以来过多地被政治思维所纠缠,我利用课余时间讲《三字经》、《增广贤文》,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浸润人文的种子,唤醒人性的真诚和质朴。我鼓励学生阅览,鼓励学生以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我始终相信注重细节、力争上游是工作成功的基础,也是对学生熏陶的需要。我认真对待每一门课、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劳动,甚至每一期班级黑板报、每一期手抄报,黑板报评比每次都是第一,班级几期手抄报至今还作为经典陈列在学校校史室里。
我始终相信有创意的工作可以带来快乐的感受。教室的美化、活动的开展我都追求不同凡响,在学校第一个尝试排演课本剧,用绸缎的被单做《皇帝的新装》、《制台见洋人》的服装;组织班级广播站,91年选择的广播结束音乐居然是合唱版的《同一首歌》,比中央台的著名节目还早。
我始终相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品行比成绩更重要,相信在人的道德形成过程中,一个其实可感的道德形象胜过一打的说教。我努力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榜样,鼓励学生自信自强,对未来充满梦想;鼓励学生正直诚实,光明磊落;鼓励学生负责任,认真地对自己承诺的事情负责,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对自己的家庭、班级、乃至国家和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鼓励学生冷静面对困难和挫折,把挫折当成一种挑战,永不放弃;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甘于平庸,不怨天尤人。
我始终相信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教学相长的互动,更是心灵相悦的情感。希望通过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的班级秩序,共同营造开放温馨的人际生活,共同经营相互包容的心灵家园。
虽然我也理解是人群必有差别,可我总觉得“教不严,师之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认为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可能性;还认为人都有惰性,必须要通过内在自控力和外在压力战胜惰性才能成功。所以当时给了他们许多压力,逼迫他们不断努力。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有些学生最终并没有走上老师预设的升学成才道路,而是走上了丰富个性的成长道路。
今天看到当年的学生们已经逐渐脱去稚气,变得成熟,甚至沧桑;看到他们意气风发地走出校园、风华正茂地走上社会、如日中天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快乐幸福地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看到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有时想想,也许成功的路确实不止一条,当初的要求是否真的一定要那么严格规范吗?人生也许真有许多的奋斗,可快乐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曾经的老师,我究竟给予了学生什么呢?如果再回到从前,我还能给予学生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