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理发
标签:
成健作品重读鲁迅滨海时报望海潮 |
分类: 大师背影 |
http://s4/small/001Iar8rgy6PdJZnFVpc3&690
鲁迅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这当然也包括不怎么打理头发。
22岁之前,鲁迅一直留着辫子,据许寿裳回忆,1903年春,在东京弘文学院,鲁迅是其所在江南班第一个剪辫的:“这天,他剪去之后,来到我的自修室,脸上微微现着喜悦的表情。我说:‘阿,壁垒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头顶,相对一笑。”对鲁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理发。
之后的三十多年,大多数时候,鲁迅都是蓬发乱须。在内山完造的印象中,他的“头发翘耸耸地养到一寸多,简直像百日鬘的形状”。所谓百日鬘,是演员戴在头上扮演乞丐或囚徒之类的一种假发。
30年代,日本汉学家增田涉为了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向该书著者鲁迅当面请教问题,前后有三个月之久。增田涉也曾提及鲁迅的头发,“由于久久才理一次发,所以一旦理了发,人就会完全变了样似的漂亮,我也就以‘漂亮’笑他。”
关于鲁迅理发,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一件旧长袍,便像剪草般替他乱剪一通草草了事。鲁迅随便从口袋里抓了一把铜元塞给理发师,比应付的多了很多。过了一个多月,鲁迅又去那家理发店理发,这次,理发师特别细致周到。理完发,他把钱数了数,给了理发师一个应付的数额。理发师忍不住问:“先生,这次怎么不多给些了?”他答道:“上次你乱剪,我就乱给,这次你认真剪,我当然就认真给了!”
不过,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并不高,无从证实,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另一段故事应当是真实的:“由于不常去理发,衣着又随便,所以,有一次,他到一座大厦的七楼去拜访一位英国人,中国的电梯工人以为他样子态度古怪,赶他‘往那边走!’没有办法,他只好一步一步的从楼梯走上七楼去了。”鲁迅曾对友人说起过自己的这次遭遇,而故事的结局是:下楼的时候,英国人亲自送他到电梯口,那个开电梯的见了,立即感到十分窘迫。
鲁迅理发谈不上什么发型,若一定要分,大概属于平头一类,每次只要剪短一些即可。问题在于,头发不长到一定长度,鲁迅是不会进理发店的。以他从北京回绍兴的三次探亲为例。第一次是1913年6月,19日下午踏上归程,头一天抽空去劝业场理了发,看似特意为了回家而整得面貌一新,但实际上,上一次进理发店是5月1日,已经47天没理发了。第二次是1916年12月3日,回乡为母亲庆贺60大寿,头发是12天之前修剪的。第三次,1919年12月1日,请假回绍兴接眷来京定居,当时已有一个月没理发了,却硬是拖到回京后的第二天午后才去理发,那天是12月30日。也就是说,这回鲁迅的头发长了60天,简直是首如飞蓬,而他居然在30日上午先去教育部上了半天班,确实不大注意形象。
在京期间,鲁迅曾去过大同馆、升平园、西庆堂等不少理发店,可见并不固定于某一家。理发时间绝大多数在下午,自由一些,有时也接着去浴室洗个澡或到茶社喝杯茶。
上述情形,发生在鲁迅单身北漂的那些年,没人管。后来似乎有人管了,情况却并无好转,甚至更糟。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之后,据内山完造说,“总是夫人请鲁迅去理发”。换一种说法,一定是许广平实在看不下去了。查鲁迅日记,1930年共理发五次,1931年共理发六次。考虑到日记可能会漏记,我们无法确定鲁迅两次理发前后相隔的最长时间,只能说他两三个月不理发是常事。
鲁迅不勤于理发的原因,一般人不好开口问,但童言无忌,当年鲁迅住在八道湾时,侄女静子年纪尚幼,她曾好奇地问:“大爹,大爹,为什么你老不剃头?”鲁迅把眉头一皱而后又笑了,说:“是的,大爹要留长头发,梳你们一样的小辫子呀!”
鲁迅如此回答,是因为他不便于如实相告。若说自己太忙,要上班办公,又要兼职教书,还要写文章,这些理由小孩子未必懂。若说自己独立特行、不拘小节,小孩子更不懂,反而会引起误导。还不如开个玩笑,一笑置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