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吃鱼

(2014-06-25 13:16:20)
标签:

美食

成健作品

重读鲁迅

滨海时报

望海潮

分类: 大师背影

http://s4/small/001Iar8rgy6JWTaWKLV43&690

1936年春的一天,上海大陆新村9号,许广平端了饭菜送到楼上去。菜盛在小碟里,分别是鸡、鱼和两三样时蔬。鱼是黄花鱼,烧得软嫩而入味,许广平拣鱼身上最好的部分,并且仔细剔去了鱼刺。这些日子,鲁迅病卧在二楼寝室的床上。

如果几个小碟端下来时还是原样,特别是连鱼都未曾动过的话,许广平就会黯然神伤,因为黄花鱼是鲁迅最爱吃的,这无疑表明他的病势已相当沉重了。

有人说做鲁迅的女人太不容易,他吃鱼得挑最好的一块,还必须剔去鱼刺。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公允,家人对患者悉心照料完全是人之常情。

其实鲁迅对一日三餐并不挑剔,女作家萧红曾是周府的常客,平日里他家的餐桌上总是“简单到极点”,常摆着鲁迅喜爱的“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

当然,鲁迅也从不拒绝美食。1932年冬的一个晚上,鲁迅应日本友人坪井芳治邀请去一家东瀛饭馆吃河豚,为此写下一首七绝《无题》:“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那个年代吃河豚还是需要点胆量的,与鲁迅交往密切的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是江阴人氏,那里的河豚名闻遐迩。一段时期,鲁迅答应给几家杂志写稿,李小峰担心他难以兼顾,鲁迅便暗暗地想:“生长在敢于吃河豚的地方的人,怎么也会这样拘泥?”

鲁迅一生品尝过许多不同风味的鱼,有时还特意在日记里写下一笔,如1916123日,“午往陈仲骞家饭,有松花江白鱼,同坐九人。”火腿在鲁迅的平常食谱中也占据一席之地,或蒸或煮都很简便,不过他在北京时期一度吃怕了,不想吃。而鱼,鲁迅却百吃不厌,亲友常“投其所好”,以此相赠。如“午季巿遗鱼一器”,“广平来并赠土鲮鱼六尾”,“夜三弟及蕴如来并赠油鱼一裹”。鲁迅日记记载最多的,还是绍兴特产熏鱼、醉鱼和鱼干,这些则以俗称“螺蛳青”的青鱼为主材。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讲述了一个舌尖上的故事。“我”和吕纬甫在一家小酒楼偶遇,两人举杯小酌,又“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菜: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在旧友邂逅的同时,或许也隐含着鲁迅内心深处的一段情结,那是回归故土的游子与家乡风味的久别重逢。

北京是饮食文化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地方,鲁迅曾在这座城市居住14年,其中一半时间孑然一身寄居于绍兴会馆。那个时候,鲁迅经常呼朋引伴去会馆附近的广和居。这家饭店有一道招牌菜叫“潘鱼”,相传乃晚清重臣潘祖荫所创。

取鲜活鲤鱼剖洗干净,拦腰斜切为两段,以上等香菇干做配料,加葱姜、料酒、生抽、鸡汤,而荤油素油皆不用一滴。隔水旺火清蒸,断生即可出锅,则鱼肉软嫩,色泽微红,清鲜爽口。这就是“潘鱼”。潘祖荫是广和居的老主顾,与店家关系很熟,便慨然将此法相授。

1912119日晚,鲁迅“邀铭伯、季巿饮于广和居,买一鱼食之。”这鱼究竟是不是潘鱼,已无从考证了。

鲁迅17岁时写过一篇《戛剑生杂记》,其中一则记道:“生鲈鱼与新粳米炊熟,鱼须斫小方块,去骨,加秋油,谓之鲈鱼饭。味甚鲜美,名极雅饬,可入林洪《山家清供》。”鲁迅不擅长烹饪,他录下这段菜谱,或许是想将这种吃鱼的妙法与别人分享吧。

鱼,鲁迅所欲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