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中秋节

标签:
成健作品重读鲁迅《江西日报》井冈山 |
分类: 大师背影 |
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此后,他在人世间共度过56个中秋节。鲁迅的中秋节,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
关于鲁迅怎样过中秋,有据可考的是鲁迅日记。自1912年起至1936年之间,鲁迅的25个中秋,在他的日记中有记录的共22个,仅1928、1932、1935年三年未曾记及。
从1912年至1925年在北京期间,鲁迅的中秋节通常是按规定休假。因独在异乡,中秋节对鲁迅而言更多的是怀乡思亲,1912年9月25日,“阴历中秋 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这十多个中秋,鲁迅均未和家人团聚,而多是和友人一起度过。朋友相聚有时也会给鲁迅带来点好 心情,如1917年中秋,在绍兴会馆,“烹骛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想必他当时情绪亦是极佳。但多数时候,鲁迅的中秋节是落寞的,往往仅在 日记中记以“旧历中秋,休息”寥寥几字。写于1918年的《孔乙己》中的中秋却令人感到惨淡哀伤,“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而孔乙己也逐渐被那 个冰冷的社会所遗弃。这或许是鲁迅当时心境的一种反映吧。
1925年端午节,鲁迅和许广平等人聚饮,鲁迅喝得醉意朦胧,却又颇感尽兴。于是在致许广平的“训词”中相约:“今年中秋这一天,不知白塔寺可有庙会,如有,我仍当请客……”许广平在《两地书》中曾特地忆起这年的中秋,那天她“远远提着四盒月饼,跑来喝酒”。当年中秋为公历10月2日,不少文章误以9月 22为中秋节,且浓墨渲染鲁迅和许广平如何饮酒、怎样关爱,似不足信。鲁迅日记对此也并无详述,但二人共度中秋,显示出他们经历了女师大风潮考验的相濡以沫的真情,已足以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艰危。
1926年,鲁迅的中秋是在厦门度过的,和以往不同的是,鲁迅又多了一重从未有过的牵挂——身在广州的许广平,因之他在日记中记述了中秋分食月饼的细节:“旧历中秋也,有月。语堂送月饼一筐予住在国学院中人,并投子六枚多寡以博取之。”同时又在 《两地书》中提及。1927年的中秋,鲁迅和许广平已决意离开广州,面对血的暴行,鲁迅满腔悲愤。窗下,鲁迅编完《唐宋传奇集》,又写了序例,最后写 道:“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可见虽身处危境,但鲁迅从容淡定。他是屹立于天地间、敢于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
鲁迅到上海后过中秋的情形迥然不同,随着爱子海婴的出生,每一个日子都和过去有了不同的意义,鲁迅的中秋节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色彩冷清,再不是他心中的隐痛。1929年中秋,“午及夜皆添肴饮酒”。次年当日,“煮一鸭及火腿,治面邀平甫、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间同食。”然而,在上海的九个中秋,鲁迅日记反而三次未曾提及,而且 1931年9月26日,“传是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而归。”鲁迅知道当天是中秋节,还是听别人说起的。但其实,亲人就在身边,挚爱就在身边,幸福就在身边,又何必总是记挂着中秋节呢?
1934年,鲁迅作《中秋二愿》一文,提出了两个发人深省的愿望。一愿: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 二愿: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 鲁迅的愿望,对当时文坛恶劣畸形的风气无疑是辛辣的无情鞭笞,对中国文学的走向也予以了深远的期许。
1936年的中秋,距离鲁迅逝世仅十多天,那时他已病入沉疴,体重竟不足40公斤。但当天,“昙。上午校《海上述林》下卷毕。午后寄章雪村信并校正稿。复曹白信并还稿。下午谷非及其夫人来。须藤先生来诊。晚蕴如携三孩子来。夜三弟来。中秋。似发微热。”鲁迅直至人生最后的日子里都未放下手中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