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了一个案例:针对佳佳的一个行为进行的帮助。我们知道孩子获得了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就一定会有好的选择也会有不好的选择。让儿童做出自己的选择有助于孩子从他们的错误和成功中学习,所以对孩子来说正确的和拙劣的选择是一样的。关键看我们成年人怎样看待孩子这些自主行为,怎样利用这些行为中的机会来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
如前一篇案例中的佳佳,面对晨圈被破坏,做为成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只有找到正确的原因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所以建构主义教育讲究的是,成人的教育行为不是为制止孩子当时的不当行为,而是对孩子有利的长期目标来采取教育行动。如果是这样,教机就是很值得珍惜的东西了,不可以随意浪费。如佳佳的这个行为,如果是偶尔为之,我们就要做如下考虑,一是佳佳的不成熟造成的行动失衡。二是一次个体的独出心裁的选择结果,三是一种心理需求。如果孩子长期有类似的行为,那就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饮食有问题,吃甜食过多吃饭没有规律。家里环境有问题,如经常有人逗弄孩子,成人给孩子的感觉是忽视的即过度自由,不正当鼓励等等。
如果这样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用哪一种惩罚还是奖励了。但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我们就要首先看看在当下的情境中我们能利用这个机会帮到孩子什么,
一,可以帮助孩子采择观点,即发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二,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即要参加晨圈还是不要参加晨圈。
三,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是否准备好了,何时决定进入群体之中。
第一种,只是暂停了孩子的行为并指责孩子,并没有试图去帮助孩子。这会让刚刚开始探索独立和创造的孩子感到羞耻。
第二种,只是暂停了孩子的活动,没有使孩子获得任何帮助。
地三种,成人对孩子没有期望,没有帮助,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孩子会感到被忽视。
第四种,就是建构主义教育的方式。在文中已经介绍了就不在重负。
在这里罗嗦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大家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用着样的方法,而是通过这样的小案例来让大家了解所谓帮助的理论是怎样一会事。有很多人到芭学园来参观。看完后很失望。觉得老师成天跟孩子玩,谁不会。有些家长好不容易让孩子进了芭学园又很后悔,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天天玩,干吗要花钱到幼儿园玩,在家不也是玩吗?说真的,如果成人能习得反射式的利用孩子当下所创造的教机,并能正确的使用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跟大家分享也是希望大家一起来探索研究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如果这样做效果比单纯的惩罚好。我们没有理由还要使用惩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