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和Edith老师在一起(八)
——原来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2008年2月27日
早晨拉着Edith去看园中园。黑车司机格外照顾地说从村里走,在那里等我们回来,钱愿给多少给多少。路过回龙观北面的一个村子时,司机说,你弄个有钱人把我们这个村子开发了吧。我着实为Edith自豪了一把,她们一看Edith的身材,以为她是被钱富的呢,我却知道她几趟来中国几乎花完了她所有的钱。
我领着Edith看了大班的院子,到了室内,她赞不绝口,我告诉她这都是老师们自己做的,马老师设计的。
在去小班的路上,Edith跟吴蓓说大李做了很多工作。吴蓓说,没有做过这个工作的人,只会看到环境挺漂亮,不会知道这里面一点一滴的工作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我说,一年前我还说,想不通,人家有人办园常常不在自己的园里,园也在办着,为什么我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幼儿园里,还有那么多人有意见,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干的。
吴蓓老师在这里工作了几天后一直在说:“巴学园的老师非常尽心,从来不嫌累,一直态度如一地工作着。”真的是这样,我一直又心痛又被她们感动,还有骄傲。
小班的院子更让Edith赞叹我们的老师。正好那天劳动,爸爸为孩子搭的竹子凉棚也让Edith特别喜欢。园中园老师把室内室外的环境都照顾得很有情调很精细,上次那两个瑞典老师就说,我们的想法跟她们的一样。
看完园中园回到红豆班,一群孩子拿着木块出来大声地“砰砰”地“放着炮”,老师说他们要放炮就让他们出来放。
昨天还说他们安静,今天他们一群在大厅尖叫着笑着。李娜、我、尖尖耳都平静地看着他们,等待着他们往下的发展。不一会他们就边笑着边围着圆地毯跑,兴奋得不得了。孩子们自动地把刚才无目标的行为变成了有目标的行为,并找到了相互认同的感觉,这样笑着跑着,互相看着,其实就是孩子们在沟通,他们在这种形式中发现了“我们”,并被这种“我们”的感觉所愉悦。
Edith在班里发现有个男孩经常破坏别人的工作、推人,而有一个专门的老师寸步不离地跟着他来帮助他。Edith说那个老师抱他的时候太多了,这样他缺少了行动的机会,如果没有练习好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肢体,一遇到使用肢体时就会由于控制不好而不知道轻重,使其他人以为他的行为对别人不好。同时,这样抱着他,虽然他不会推别人了,但他交往的机会也会少很多。可以带着三个左右的孩子一起到户外玩耍,慢慢地学会如何跟其他人进行交往。
Edith还看到昨天这个孩子在做面饼。刚开始这个孩子在桌上做,后来他把面团拿到地板上揉来揉去,而跟着他的老师没有干涉。Edith认为,这时如果孩子要这样去揉面的话,应该带着他到院子里玩儿泥巴。应该让孩子明白,面粉是应该在面板上揉,烤熟以后用来吃的。
这让我想起前些天一个名人,说过年时他一岁半的女儿见了满地的火炮屑和火药粉,抓起来就吃,吃得满嘴都是,而他不敢干涉孩子。我和李娜听着,当时就愣在那里,看着他不知该说什么。我先缓过劲来,问他为什么不敢干涉,他说他看了一本新教育理念的书,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我俩给他讲,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和自由,在这种与生命有关的重大事情中,应该让孩子知道怎样使用这些东西,而不是看着她在建立错误的方式也不管。
一直以来我们讲究成人引领的重要性。我们的工作和课程都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点点引入,让孩子感兴趣并输入知识和技术;第二阶段是孩子使用这些老师展示过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孩子可以按自己创造的方式使用;第三阶段是提升,老师和孩子一起评价第二阶段的成果,综合每个人的所长,提升个人的见地,为下次学习在心理上准备好道路。
我很高兴,我们的方法是一样的,观点也是一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