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东欧之行,有幸请到郝导担任导游。郝卫滨,匈牙利华语导游协会会长,果真是不一般。
我们抵达布达佩斯的那个晚上,郝导接站,自我介绍:记住“保卫哈尔滨”,就记住他的名字了。郝导正是哈尔滨人。
江湖已有传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郝导曾经发动朋友圈,帮助客人找回了遗失在酒店的物品。
第二天,开始旅行,大巴车上,郝导正式讲解之前,居然不看名单,背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见面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提前做足功课,没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实在难以做到。谁知,接下来的十几天,郝导那堪比电脑硬盘的记忆力,惊爆了所有人的眼球,并以他的专业和敬业,给全团带来最棒的旅行观感。正如团长的评价:“感谢郝导给予全程最牛逼的服务,最牛逼的讲解,让我们看到最牛逼的景。”
真的,郝导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导游,没有之一。

每天乘大巴赶赴景点的行程,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利用这些时间,郝导都会提前为我们作讲解,每一次讲解都好像一次文化专题讲座。从蒙古人征服欧洲,到古罗马帝国,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法国大革命,到巴尔干战争,从民族宗教到文学艺术,从世界大战到当今国际政治风云……上下数千年,纵横欧罗巴,涉及到众多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郝导如数家珍。直让人惊叹:这是怎么做到的?可怜我们绞尽脑汁、拼尽全力,也记不住那么多拗口的人名和地名,以及具体到某一天的时间点。
更为难得的是,郝导以国际视角,站在中国立场,分析国际形势,传递中国态度。
往往正听得起劲呢,郝导说:“休息一下,看个片子吧。”
郝导准备的片子,都和欧洲历史相关联,或是以欧洲城市为背景,帮助我们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而不是仅仅将旅行停留在表层的游览。这些天,我们看过《茜茜公主》三部曲,表现一战的电影《战马》,反映二战犹太人命运的《安妮的日记》,以二战期间的布达佩斯为背景的电影《布达佩斯之恋》,还有我们都熟知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休息时间,郝导还会播放欧洲古典音乐、轻音乐,为大家缓解旅途疲劳。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的铺垫,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到了景点,郝导“仙人指”一指:“来,大家看一下——”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信息轰炸。精美的教堂、城堡、桥梁、雕塑、壁画、市政广场……都有哪些故事、哪些来历、什么时间发生过什么重要的事件、牵涉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全都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可是很抱歉,到今天,这些故事,基本已经还给郝导啦。


郝导的服务,使我们的东欧之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实,我们所到之处,郝导肯定已经走过无数次,早已审美疲劳了。可难得的是,即便如此,郝导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周到详尽的讲解,将景区最美的一面介绍给游客,一如第一次来。
就像胡老师说的:郝导已经不是把导游当成工作,而是当成了事业。
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法,见到一座新建的雕塑,郝导当即拍下来,晚上上网查了资料,第二天就给大家讲解,这座雕塑是为了纪念什么,有哪些含义。
波兰的弗罗茨瓦夫,是仅次于华沙的波兰第二大金融中心,又是著名的“小矮人之城”。1991年,政府铸造了11个小矮人,安放在弗罗茨瓦夫各个角落。此后民间对小矮人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在很多地方摆放了小矮人。现在,弗罗茨瓦夫的小矮人已达300多个,小矮人也成为弗罗茨瓦夫的标志。

在弗罗茨瓦夫那一天,郝导和团里的孩子大人一起,顶着午后的烈日骄阳,穿街走巷,寻找一个个隐身在城市角落里的小矮人,竟然找到了70多个。这样的成就,超乎大家的预料,让所有的人感到欣喜和兴奋。


郝导还有许多独到的观点,比如,评价东欧的一些城市,各自拥有的独特气质,布拉格秀气,布达佩斯大气,布拉迪斯拉法小气,维也纳贵气,柏林霸气,华沙硬气……
开心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旅行的尾声。最后一次团餐,郝导请大家吃饺子,说是东北习俗“上车饺子下车面”。我们就要启程回国了,能在异国他乡吃上饺子,真不容易,这不仅仅是饺子,更是珍贵的情谊。
第二天,大家乘车去机场,准备乘机回国。路上,郝导和十几天来一样,站在车前,拿起了话筒,帮助我们重温了这十几天的行程。
言有尽,意无穷。在机场,大家都和郝导依依作别,感谢郝导十几天来的完美服务,期待有缘再相见。
(题图:郝导身姿妖娆曼妙,那是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郝导给大家讲解祈福的正确姿势
)

(此图为冬梅所拍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