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王府非彼王府(不是气功大师的那个王府)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是山西明清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若要了解山西的“大院”,这王家大院,一定是必到之地。
说起山西的大院,可能首先会想到乔家大院。因为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乔家大院由此闻名海内外。
十几年前,就去过乔家,那大片错综的院落,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电影里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点儿,仿佛就在灰墙青砖之间奔来奔去,让人不由得直起鸡皮疙瘩(那时候,还没有“穿越”这词儿吧)。
然而,去过了王家大院,有了比较,才知道,王家比乔家,带来的是更惊人的震撼,说目瞪口呆也不为过。
据说,张艺谋最早选择在王家拍电影,可是,费用太高。也是啊,一家文物保护单位,收点儿保护费也正常。
后来,乔家大院听说了,免费提供拍摄场地,只是有个条件:要求在影片结尾的字幕中,说明是在乔家拍摄的。由此,乔家大院一下子成为中外闻名的山西旅游景点。从这方面来说,乔家,无疑是做了一笔成功的交易。
不过,平心而论,无论是从建筑规模,还是整体气势,以及布局的精巧、奇妙等方面,王家大院都是首屈一指的。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在两百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群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
“山西的紫禁城”。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还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已经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见,当年,王家鼎盛时期,那比故宫还庞大的建筑群,简直就是一座城池!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感叹:“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其建筑技术、装饰技巧、雕刻技艺超凡脱俗,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王家大院民居无论从建筑的体量规模、建筑的工艺作法等方面,都是华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整体建筑,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高家崖堡的大门外,已经变成了拥挤的停车场了。
大门左手边,有一座文庙,规模还不小。这还不算大院的一部分。

进入大门,见墙上悬挂着游览图。现在对外开放的,主要就是高家崖、红门堡两座城堡。还有另外四分之三呢,还没开放呢!
先游览的,是右面规模较小的高家崖。

高家崖是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总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其建筑特点是: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内涵丰富,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各个小巧的院落自成一格,又互相有通道连接。方方正正的院子,房间建成窑洞风格,各有各的功能。这个院子是厨房,专门负责做饭。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就餐,很有讲究的。

两层、三层的建筑比比皆是。从楼上俯视,层层房舍错落有致。

屋舍俨然,一眼望不到边。

斜坡便于马车通行。

后面的通道,把两兄弟的两座大型院落群连在一起。

高低错落的建筑。台阶下方的小窑洞,有什么用呢?可以储物?最大的那个,站两个人没问题。

错落的屋顶,还有一个个耸立的烟囱。

门板年代久远,已经被门上的铁链磨出了凹坑。

院落一个连着一个。

透过墙上的花砖看,别有洞天。

房子外的楼梯,做工精巧。

精致的台阶,做成条案形状,即使有点儿积水也不怕。

墙外精美的石雕,据说有防潮作用。

每一处的雕刻都匠心独具。

说明牌上介绍,这是慈禧逃难到山西时,曾经下榻的床。

建筑上的装饰极其精美繁复。

楼梯通往上层,楼梯下设计成储物间。

院子都不大,然而,一转身,不期然,眼前一亮。

门框上雕刻精美的图案,里面曾是家中公子读书的地方。

门楼。

影壁、石狮,相互呼应。

木刻装饰细致精巧。

登高可赏月。

走出高家崖,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石桥悬空独立,通往对面的红门堡。
第一次看到,一个家族的不同城堡,是由这样一座大石桥连接起来的,这种格局,实属罕见。想到什么:护城河?吊桥?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不要太夸张啊!晋商太有钱了!说是富可敌国,不过分吧。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都是黄土高原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
石桥是两座城堡之间的连接通道,过了桥,就是红门堡。

红门堡建于山坡之上,北高南低。高耸的城墙,一边是山上。

这一边,是下坡。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含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其装饰纤细繁密,又古朴粗犷。
木栏装饰。

两边对应,自成一格。

空间不大,更显曲折变化。

不知那时候有没有建筑设计大赛,真应该给设计师颁发一个建筑设计奖哇。

重檐密布,极富韵律感。

高大城墙庇护小巧庭院。住在里面应该很有安全感吧。

城堡呈矩形,每一边的城墙上都有城楼、角楼,高高的城墙上,可以步行,绕城一周。
城墙上类似锔子的铁艺。

花园亭台。

楼阁。

一连串,四座花园排在一起,互有关联,又风格各异。
行走其间,想起故宫的大内高墙。颇有些神似呵呵。

红门堡的布局隐含着一个“王”字,山坡上,建筑为笔,道路就是笔划。直直的通道是一竖,阳光晒进光影的三条横路,就是“王”字的三横。
图片的左上方,隐隐的,还有一座城堡,不知是不是王家大院的另外四分之三?如果全部开放,一天也不能走完吧?
这比故宫还大的建筑群,这让人叹为观止的民居,这迷宫一样大大小小的院落、错落的楼阁,绝对让游客不虚此行。也终于明白“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含义了。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