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天气渐渐冷下来。有一天,路过一家布店,看到柜台里面,沿墙长长的一排布卷,一下子,脚步就涩住了。
不知道是不是家妇都有这个毛病,见着好看的花布就迈不开步。
这些花布,就像几十年前商店里卖布那样,用一块窄长的木板做芯,然后,花布一点点逐层裹在上面,成了一个个花布卷。五颜六色的漂亮的花布卷,沿着墙站成一排,有的粗壮些,有的细瘦些。让人眼花缭乱。
眼睛从这头儿扫向那头儿,觉得每一款都特别漂亮,让人爱不释手。
终于,选了两种,做了两个被罩。

等到交完钱,拿到成品,不禁乐了:艾玛,这也太怀旧了,一张写着“纯棉”的包装纸、一张手写的小票,如果再把捆绑的布条换成“纸绳儿”,简直真要穿越回四十年前了。
记得那时候,商店里卖东西,一般都有个总的收款台。从收款台上空辐射出去,是一根根铅丝通往四面八方的柜台。铅丝上,都有带着铁夹子的小木板,可以滑来滑去。顾客在柜台买了东西,把钱交给营业员,然后,营业员就把写好价钱的小票,连同现金一起,夹在小木板上,手上一使劲,“哧”的一声,小木板就顺着铅丝滑到了收款台。款台结了账,小木板又会“哧”的一声滑回来,上面夹着找回的零钱和结了账的票据。
后来,铅丝升级换代了,变成了电动的双线轨道。一根来,一根往。小木板往上一挂,颤悠悠穿梭往来。
这是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幅图片,表现的就是这个情景。那布卷、收款台、空中的轨道,还有轨道上的小木板,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再说这“纸绳儿”,恐怕也是稀罕物了,连输入法里都没有这个词儿。现在的孩子们,可能都没听说过。
我们小时候,商店卖东西,需要包装的,都是用纸绳儿。就是驼色的纸卷成又紧、又细、又韧的细绳儿。打个十字、系个活扣儿,经济又环保。
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候的点心匣子。长方形的纸盒子,上面盖张红纸,用纸绳儿一扎,是特别贵重的厚礼。在神马都要票证的年代,一般人家根本消费不起。
如今,稻香村的京八件,又重现点心匣子的风貌啦。只是现在好东西太多,这京八件,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怀旧的情结。这吃的不是点心,而是有关逝去时代的一种特殊记忆。
(稻香村的京八件点心匣。难得还用纸绳儿捆着。图片来自网络)

回家打开布包,忍不住得瑟。斜纹纯棉花布,透着新布特有的、暖洋洋的味道,铺开留影。想着,被罩套在棉被外面,夜晚盖在身上,一定也是暖暖的,让人睡个好觉、做个好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