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是明末清初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寥寥百余字,记叙了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幽远脱俗的闲情意趣。说到中国古代的小品文,这一篇终是绕不开的。
经过前几天的大风降温,终于迎来了2010年的第一场雪。
昨天小雪,今天转成中到大雪。据说这是三十三年一遇的大雪。气温还将下降至四十年以来的最低温:零下16度。
冰天雪地,雪落无声,这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这样的情景越来越难得了。
今天,带孩子去农展馆看三幕电影。出了放映厅,到后湖赏雪。
雪中的后湖,阒无一人。
此情此景,和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颇有几分相像。只是,湖水早已上冻,并被厚厚的白雪盖得严严实实。无法“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泛舟湖上。
白雪中的一串串脚印。(女儿作品)

踏雪来到湖边。

弥漫的雪雾中,湖心亭隐约可见。(女儿作品)

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到湖心岛了。看看那个淘气的孩子,正把厚厚的积雪踢到桥下。

木桥的那一端,静静矗立的,不就是湖心亭?

清谷亭是也。


凳上的积雪,璀璨晶莹,洁净无暇。仔细看,一朵朵,都是六瓣的雪花。

那个粉衣孩子忙碌半天的结果:一个雪蛋糕。上面还有一颗“草莓”。

代价是:一双白色的熊掌。

湖岸边,曾经绿叶婆娑的丛丛灌木,在雪花的衬托下,也别有一番景致。

(女儿作品)




湖面被冰封雪盖,还能看得出吗?昔日的水草,已变成白雪上的点点音符。

竹子是雪地中唯一带有生命色彩的植物。

干枯的柳树枝叶,在雪中顽强探出头来。

路边的雨水口,还有不远处的井盖,在雪的装扮下,已然变换了容颜。有点认不出了哈。

雪中也有旋律。跟着它,走向回家的路。

旅程结束,小树枝在雪地上画出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