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期--产业周期(李蓓的摘录)

(2023-04-08 11:14:52)
关键词:预期
关键词:供给侧的出清和收缩,需求端刚刚开始触底回升。
关键词:每一次市场真正的大拐点之前,无论市场还是产业,都并无太多的前瞻性。
关键词:业绩好股价好正正为负,业绩差股价差负负为正。

逆趋势的判断,也只能投入先头部队。
考虑到当前股价对基本面的反应太弱,市场情绪暂时不认可,
耐心等待基本面矛盾持续积累,市场情绪改善,上升趋势确认再加仓

在几次地产的低谷,政府都大力出手相助:
2008年,中国政府用4万亿托起了一切,救活了包括恒大在内的激进地产商们;
2016年,政府用棚户区改造强力去库存,又救活了包括恒大在内的一干激进地产商们,这才有了恒大融创股票的2年近10倍。
但在2015年到2016年这一轮低谷没有任何的出清,最激进的企业都在。

这一轮这些企业先倒掉了,这种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脆弱性终于了体现出来。
所以房地产行业的产能其实已经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而需求端可能下滑了三四十。

假定一个企业是5倍杠杆,去年它的房价或是平均地价跌了10%,实际上它的资产负债表受到的创伤是50%。

对于还活着的企业而言,以前可能只有5%的市场份额,
但是因为小伙伴们都死掉了,可能就有10%甚至15%的市场份额,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活着的企业市值回到当年的高点是有可能成立的,
但是不代表说他们能够拉动GDP,拉动经济需求。

现在的地产,就好像2016年年初的煤炭股。
行业经历了供给侧的出清和收缩,需求端刚刚开始触底回升
相较于当初的煤炭,本轮地产的需求下滑更多,但供给侧出清同样更加的剧烈。

过去2年,前30大房企业40%爆雷。
过去1年,百强房企拿地下滑60%,地产新开工下降50%。
全国已开工未销售库存,以平均每个月2000万平米的速度下降。
在这样的广义库存下滑速度面前,只要销售低位企稳,房价的企稳上涨很快就会到来。

前些天报名一家券商策略会的几家地产公司的交流,每场的参与者仅寥寥数人,
有两家公司的交流,甚至因为报名人数太少而被取消。
作为对比,同一个策略会的计算机公司交流会,每场报名人数高达几百人。
在2020年投资铜铝,2021年初投资煤炭,参加相关的企业交流时,也是这种类似的冷清。

经济有周期,利率下了之后,它迟早有一天会上去。
产能投了之后迟早有一天要过剩。
周期就像每天太阳升起月亮落下一样,是一种客观规律。


2018年到去年年底,我个人估计可能互联网企业的市值损失幅度与民营制造业的市值增加幅度可能大体相等。
其实过去几年发生的并不是中国民营经济的衰退,而是发生了结构变化,教培、互联网、房地产确实衰落了,
但是先进制造业其实享受了巨大的红利,得到了极大的鼓励。
只不过这批人比较低调,开厂的、做电池(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人家不出来整天上媒体,然后你就感受不到别人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姿态!

互联网不是周期性的变化,而是结构性的变化,
因为它早年经历了0~1的过程,渗透率持续提升伴随着持续的高速增长,而现在它的渗透率已经接近100%了。
它本身已经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如果没有过去两年的特殊事件,可能是慢慢的、平稳的估值压缩。
现在真正的新兴行业是什么?
应该是AI对吧。比如最近爆火的ChatGPT,这才是未来。
电商买衣服、外卖软件,这都是基础设施了,已经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东西了,它有什么成长性呢?

中国境内的出口和中国企业的出口,这两个概念可以分开。

中国境内的出口,我觉得可以维持份额,但是很难上升。
过去三年,我们在若干现在重要的产业领域站在了非常好的位置,
实现了很好的先发优势,也实现了很强的竞争力。
比如新能源汽车,之前中国一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进口国,但现在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个很难想象。
更戏剧性的是比亚迪开始向德国出口,电动车作为他们的出租车。
再比如一些精密的设备、仪器我们也实现了一定的替代。
如果只看芯片,大家会觉得我们的差距很大,但是还有一些东西没有芯片高级,但是又不像袜子、衣服那么低级,这些领域中国的竞争力已经是肉眼可见的强。

中国企业的出口,我觉得份额会上升。
我们去越南、印尼、印度等建厂,这有点像当年日本在海外建厂,虽然不是本土的GDP,也不是本土的出口,
但是它切切实实能创造企业利润,并且能够驱动当地股市的上涨。

一年发股票几百亿挺多的,但我们现在股票市场已经一百多万亿了;
第二,你要去看制造业的贷款体量,两三年前每年制造业贷款可能只有一两千、两三千亿,去年是两万多亿,这跟股票市场的融资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也就是说如果这一轮制造业企业加杠杆加对了,那小股东就可以跟着坐船!

牛市无非就两个驱动对吧?
一是盈利上升的驱动;
一是利率下行流动性宽松的驱动;
还有一种是风险偏好的修复。
2022年10月底开始的一波上涨,几乎都是风险偏好的修复,
因为那时候大家的仓位实在太低了,几乎90%的股票都是风险偏好修复。


我们把观点分成4类:
一种你的观点和市场主流观点一致,而这个观点是错的,你会获得平均亏损;
一种是你的观点和市场主流观点一致,这个观点是对的,总体你可以获得市场平均利润;
一种是你的观点跟市场主流观点不一致,但是又是错的,就会亏钱;
还有只有一种情况,你的观点跟市场主流观点不同,而你又是对的,就会挣大钱。

当市场共识跟你的看法偏离度比较大,尤其特别大的时候,可能就是要实施交易的时候。
就像陶朱公说的--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像陶朱公一样,不是听天命,也不是赌国运,而是以一个更叫超然的角度去俯瞰,然后判断,还非常谦虚和知进退,而且还掌握了一些客观规律

交流不是为了争论,而是为了有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