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诗无邪”

2022-09-23 17:02:54



       孔子《论语•为政》第二章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蔽:概括的意思。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纯正。“思无邪”三字,源出于《诗经•鲁颂•駉》原是描写鲁僖公的马夫专心养马的神态,这里孔子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孔子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 

      无邪,解释为“纯正”自然没错,但从孔子开始,人们更多的强调其“正”,而忽略了“纯”。他们认为,“无邪”就是“归于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也就是“中和”。 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表现的都是那么得体,那么恰到好处,具有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认为男女关系、青年恋爱都应在“和谐”的分寸之内,也就是合乎礼义,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便是这种儒家男女之间伦理规则的典范”。 “思无邪”,就是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而《关雎》所讲的“中和”正是这种“思无邪”的具体化。

       而笔者认为,孔子用“诗无邪“点评《诗经》的确精准,但在对于”无邪“的理解上,”无邪“,固然有没偏差、不过分、不邪恶的“中正”的意思,但《诗经》更多的应该是“纯”,也即纯真自然,天真烂漫。

      从内容上来说,《诗经》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直率的表达感情。象《七月》全面反映了周代早期农业的生产状况。是一首充满了农民智慧和经验的时令诗。象《伐檀》、《硕鼠》,在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的同时,又表达了对掠夺他们劳动果实的所谓“君子”的愤恨,也向往着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土”上去生活。象《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在当时的青年男女自然情感的流露。总之,诗经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从表达上来说,《诗经》率直自然,一片天籁,无矫揉雕琢之气。这些诗,原本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因此,它才无不是触景生情,情由中发。它们既来源于生活,又流出于心底。是朴实生活的写真,也是朴素情感的流露。《诗经》中的作品,大都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说白了就是直接地叙述,直接地描写、直接地抒情和直接地议论。稍微曲折一点,就是比,比就是打比方,就是“以此物比彼物也”。再委婉一点就是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其实也就是借景物烘托渲染一下气氛。《诗经》很少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

       从风格上来说,《诗经》浑朴纯真,自然真挚。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与它所产生的时代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分的。《诗经》中民歌产生在我国二、三千年以前。作者大都是生活在当时北方广大中原地区,以从事农桑生产为主的普通劳动者(也有部分牧民或手工业奴隶)。他们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生活朴实,性格浑厚、坚强。他们有朴实的生活,也有朴实的愿望。而《诗经》中那些民歌也正是他们那种朴实生活和愿望的反映,是他们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们所歌所唱的,正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正因此,才形成这些民歌作品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上的纯真之美。

      从结构上来说,浑然天成、自然而然是其特点。《诗经》民歌中在篇章结构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章节回环复沓。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而章与章之间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变换一些很少的字词,然后进行反复咏唱。这是因为《诗经》中的诗本来是入乐可以歌唱的。它们或产生在集体劳动中,此唱彼和;或是出于男女相好,进行对歌,因而自然地形成了一种联章复沓、复迭的形式。而且这种联章复沓的,反复咏唱的形式,不仅起着便于记忆、传诵的作用,而且还在艺术上起着充分抒情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它给《诗经》民歌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语言上来说,《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四音诗的节奏是每句两拍,继承了原始诗歌形式,(原始诗歌二字一拍),然后发展到四言诗,每句两拍。但也有变化,从二字句到八字句都有,要看诗歌的需要。再说《诗经》的用韵。诗歌都是有韵的。《诗经》产生在两三千年以前,大都是劳动人民随口唱出来的民歌,虽然当时没有统一规定的严密韵律,但声音的和谐自然,却是这些诗歌的显著特征。

      《诗经》之所以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纯”最“真”的文字,这应该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产生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思想家、哲学家、道学家以及其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巨大的人物,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吟咏歌唱都发自本心,其诗歌也就自然天真烂漫。二、《诗经》绝大部分来自民间,大多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心之所想,情之所使,信口吟来,它不为了发表,更不为了获奖,也没想到让人喝彩,因此也不必要作秀,唯其如此,才更加本真。三、《诗经》中的作品产生时,还没有前代的作品可以参考,也没有什么文学手法可以借鉴,因此也就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尽管有可能失之于粗陋,但却保证了《诗经》作品的“纯”字。写真景象,抒真情感,有真意味,是真天籁。其第一首《关雎》既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典型。对于《诗经》的其它方面可以见仁见智,但对于其内容的纯真恐怕不会有人否认。

       综上所述,对于“思无邪”,我们不但需要注意到《诗经》作品的正,即,它是符合道德礼仪的,是有所节制的,是不偏不倚的,是恰到好处的。还应该更注意到它的纯,即《诗经》同时又是原始自然的,自由烂漫的,是纯真无瑕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思无邪,强调了一个“正”字,是中正之声!思无邪,也包含了一个“纯”字,是天籁之音!

      诗无邪,真好!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