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
(2020-07-10 08:32:27)分类: 哲理散文 |
话说端午
先说名称。据统计,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单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一节日其文化内涵是何等丰厚。端午,它背后有着多么精深的设计,又承载了人们多少精深的寄托啊。
这些名称如果按照来源予以分类,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种 :
二、天中节、夏节、正阳节,这些名称与与端午这天的太阳位置有关。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故称天中节、正阳节或夏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四、艾节、菖蒲节、草药节、天医节、浴兰节、女儿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这些名称则又是与端午的习俗有关。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古人又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南方一些地方,端午还要吃“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这也就是五黄节的来历,在很多地方还要带五彩线、佩挂香囊、吃大蒜、鸡蛋、粽子等,所以这个节日又叫粽子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五、屈原日、诗人节则与纪念诗人屈原直接相关了。当然也有说五月五日是为了纪念敢言直谏的伍子胥,也有说是为了纪念功不求报的介子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民间孝女曹娥,亦有说是为了纪念东汉苍梧太守陈临。不过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说法最为普遍,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却不得不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以死,人们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把这一天定名为屈原日,诗人节。
其它还有,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所以这天又叫地腊节。浙杭一带,大概是阴历五月以后进入汛期,所以又叫端午为当五汛。端午这天由于有种种特别,所以又被当做“神的日子”,叫着上日。
综上所述,端午名称繁多,内涵丰富,那么这一节日的源头又究竟在哪?民俗背后又有何设计与考量?
纪念历史人物,显然是后来才出现,由于他们正好死在那个日子里,所以人们在原来的节日里,加上了对他们的纪念,也就是说纪念伍子胥、介子推以至屈原等都是在原来的端午里分出的支流而非源头。至于说太阳照在北回归线上,在二十四节气里已经有一个节气——夏至来专门表达了,显然端午也非因此而产生。关于端午来源现在最被广泛认可的是闻一多的祭龙说。他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 ,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但问题是其它地方有没有龙图腾、龙祭拜?龙图腾、龙祭拜为什么要放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插艾草菖蒲、中药沐浴、躲灾避邪、挂香囊、吃五黄等似乎与龙没什么关系,又该怎样解释?
其实,端午节的真正的起源,不仅与龙图腾有关,更与我国的星象文化有关。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东方的七个星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苍龙七宿的角宿在仲春出现在地平线上,即为“龙抬头”;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此时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由于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先民就特别重视,也因此把“飞龙在天”的五月五日做为重要的节日来拜龙、祭龙,这才是端午节的真正的也是最早的来源。而闻一多先生,只言其一,未道其二。只述其表,未考其里。也即他没有道出东方七星这一苍龙和人间祭龙的关系,当然也就不能揭示为何古人偏偏把祭龙的日期放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一句话,他还没有真正解释清楚端午节的来历。
明白了端午的起源,接下来就是围绕着端午的一些仪式和活动又有什么意义,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节”,为什么要过节。
节的本义就是竹子从这一段往另一段过渡时缠束加固的关节,后来也引申为草木间坚实结节的部分。因此,有人说:节者,结也。意思也就是段与段过渡间,为了不至于被轻易摧折,大自然就让它加固一下,在那个节点打上一个结,因而那个地方就更加突出坚固一些,这就是节。引申到身体方面就是骨节,引申到时令方面就是节气、节日了。也就是每个时间阶段各有其天气、气候、物候特征,阶段与阶段的连接点就像竹子、草木的结节点一样,所以这个气的结节点就叫节气。也即节气就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冷热寒暑的转换之处,气候、物候的变化之处。凡交合、转换、变化之处,都相对薄弱,都需要适当加固结节,因此,在这个节气和节令里就要用某种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方式、仪式来予以强化,这也就是过节的真正内涵和作用。正如端午节,“飞龙在天”,太阳又照在北回归线上,火气旺盛,是所谓恶月。这时,细菌病毒大量滋生、各种毒虫魔邪特别活跃,于是为了平安度过这个节,一是要拜龙、祭龙、玩龙、赛龙舟以获得精神的安慰和提振。二是搞一场全民迎夏的卫生防疫运动:洒扫庭院,铲除虫菌的滋生地;门前插菖蒲艾草来消毒辟邪;用雄黄酒消杀,佩戴防疫健体的香囊荷包;用兰花艾草等中药沐浴强身。三是佩戴五彩线及各种灵符来吸取能量壮大自己。四是吃粽子、吃五黄等加强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五、其性属阴更易受到伤害的女人尤其需要加倍防范,小女孩打扮得花姿招展人见人爱来提升自身能量,婚后的女人则纷纷“归宁”,躲回到娘家得到特殊庇佑才能更加健康安宁。六、由于这天是恶月恶日,很多英雄伟人都没能躲过,比如伍子胥、介子推、屈原、陈临、曹娥等,所以也在这一天,来对他们一并祭拜,在缅怀他们的同时也吸取其精神力量,来提升自己抵抗邪魔的能力。这就是端午,在看似淳朴而有趣的民俗后,又有着古人多么良苦的用心和精深的设计啊!
正如人体有四大关节即膝盖、腰椎、肩胛、颈椎最容易出毛病一样,一年也有四大关节,即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也最易出问题;也正如腰椎在督脉的关键节点上关乎全身之阳一样,端午也在四季中阳气最盛的节点上,我们也必须重视。因此,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节日包括端午,不是保守,更不是迷信,而是通天地之变、懂阴阳之行后的明智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不要嘲笑先人的繁文缛节,那背后有着深沉地考量。在吁请大家虔诚地也隆重地对待这个节日的同时,也由衷地向诸君道一声: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