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时期的纳兰氏族和忔(qi)答
(2015-05-02 16:03: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杂谈 |
文/王侯
近日,王德恒受约创作黄道婆及其时代的电视连续剧,在检索史料时发现,纳兰这个家族在金代也有不俗的表现。也产生了英雄人物。
侯坤是纳兰族的后人,他认为清朝时显赫的“那拉”,就是金国时期“纳兰”的变音。于是,王德恒与侯坤就金朝时期关于纳兰后人一事展开了探讨。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第二大支系中的一个姓。
金代分有“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
所谓黑白之分,产生于唐高宗灭高句丽以后,发现了在高句丽北部驻有白山靺鞨与黑水靺鞨。《两唐书》中还记载了“粟末”,还有"汨咄,安居骨,号室等部。
属于白山靺鞨的安车骨部就是女真完颜氏来源之一,也是金始祖至金太祖的祖源。
《新唐书•北狄传》:“唯黑水完疆,分十六落,以南北称”。《旧唐书•北狄传》:“
而《金史•世纪》称:“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且早在元魏时勿吉七部中即有黑水部与白山部。金代女真人礼日月用青、白璧,祭天尚黑白二色,《金史•礼志》:“朝日玉用青壁,夕月用白壁,币皆如玉之色。”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十年(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十一月乙亥(初七),“是日,金主亮临江筑坛,刑白、黑各一,以祭天,期用翌日南渡。”这或许是女真人选择用黑白二色区别自己部族间两大集团的原因。
而太祖登基时曾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化,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可见,金以白为贵,因而赐姓也就都为白号之姓了。”以金朝赐姓唯见白号之姓作为白号、黑号姓氏之间存在高下之别的例证,可备一说。
《金史•百官志》载:“凡白号之姓,完颜……、……皆封金源郡。
裴满、徒单、温敦、兀林荅、阿典、纥石烈、纳阑、……皆封彭城郡。”
看来“纳兰”属于第二大支系第七个姓氏(又称"纳喇"、"那拉")。纳兰(nara)在女真语中表示“恋”的意思,有留恋依恋之意。后来,他们又举族迁徙到了今天的吉林省的叶赫河岸,建立叶赫国。叶赫,是“瓷器”的意思。清史里的“叶赫那拉”源头便在这里。
在金代的前期,还没有看到姓纳兰的人物有特殊的表现。金末期却出现了一个武功高强致死捍卫金朝皇权的人物,称为:纳兰忔答。
这要从“
蒲察官奴乘机率兵攻击另一大将马用,马用军败走,“官奴乱杀军民,以卒五十人守行宫,劫朝官皆聚于都水毛花辇宅,以兵监焉。驱参知政事石盏女鲁欢至其家,悉出所有金具,然后杀之。……上(金哀宗)不得已,赦其罪,以为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
这就是蒲察官奴举行的兵变。
《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此事说:“先是,忠孝军都统张姓者,谓官奴决欲劫上北降,遂率本军百五十人围官奴之第,数之日:‘汝欲献主上,我辈皆大朝(蒙古政权)不赦者,使安归乎。,官奴惧,乃以其母出质,云:‘汝等若以吾母自北中来,疑我与北有谋,即杀之,我不恨。’张意稍解,即以好语与之约日:‘果如参政所言,今后勿复言讲和,北使至即当杀之。’官奴日:‘杀亦可,不杀亦可,奏而杀之亦可。’张乃退。官奴即集军北草场,自言无反情.今勿复相疑也。遂划斫营之策。”忠孝军是哀宗所供养的主力军,当时有举足轻重的实力,身为忠孝军首领的蒲察官奴要考虑军心的向背,所以决定和蒙古兵一战。
忠孝军使用的火枪是当时较先前的作战工具,据《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枪制,以敕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实以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砒霜之属,以绳系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盖汴京被攻已尝得用,今复用之。”这次袭击王家寺蒙古兵营的战斗,金军取得了胜利,蒙古兵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金军尽焚其栅而还。哀宗“遂真拜官奴参知政事,兼左副元帅,仍以御马赐之”。
蒲察官奴是久经战阵的大将,受伤撤走,这时纳兰忔答、吾古孙爱实追赶上官奴,将他杀死。
忠孝军知道官奴被诛杀的消息后,全体武装以应变故。哀宗亲出抚慰,纳兰忔答紧紧保护哀宗,一直到蔡州。被封为节度使,世袭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