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西夏王陵
(2011-05-06 08:47: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杂谈 |
自从洋海古墓发掘后,德国考古研究院亚欧所在中国的足迹一直受到关注。2010年以来,中国考古领域重大发现不断,新闻事件不断,尤以汉墓的重大发现为甚,进入2011年,张安世家族墓地的发掘被央视现场直播,产生了轰动效应。可是,在十几处充满悬念的考古现场都没有见到他们的身影。而年初,王睦博士的探寻目光出现在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她到那里去做什么?
难道西夏王陵有什么新的发现?
不过,即便是没有什么新发现,西夏王陵的许多秘密,诸多神奇之处也是令人产生探寻的渴望。比如,那些黄土夯筑的陵台(中国金字塔)为什么寸草不生?也从来没有见到过鸟落在陵台上。原因何在始终无解。
我们首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埋葬西夏皇帝的陵墓,为什么叫“王陵”?因为按照中国中世纪的规矩,只有皇帝的墓葬才可以称为“陵”,西夏怎么王坟称为“陵”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李元昊自称皇帝,但是,对外,确切说就是对辽宋是称为王的,辽宋史书也将他们以王爵对待,所以,尽管西夏的最高统治者是实际上的皇帝,但在所有的历史资料中,他们往往是以王的身份出现的。这就是他们的陵墓被称为“王陵”的原因。
历史上西夏的首都在今宁夏银川市(当时称作兴庆府),所以他们的陵墓也就近选在今银川市城西三十五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这里正当由银川通往腾格里沙漠东部边沿的大道,南北绵亘的贺兰山,在这里留下了一个缺口。万里长城在山上伸展,著名的西北三关口就在附近,整个地势非常雄伟。西夏王陵就分布在沿着贺兰山东麓的一块缓坡地带之上。东西顺着缓坡分布约有四公里,南北沿着山势排列有九公里,占地有四十多平方公里。“头枕青山,脚蹬黄河”,尽得风水之利。在西方考古学家的用语中,说到东方金字塔时,指的就是西夏王陵。
西夏自李元昊称帝以来是十帝,加上未称帝之前的李继迁、李德明(后追封为帝)共十二帝,经历了二百五十余年。目前可以确认的有九座帝陵。另外的三个皇帝可能是还未及营建陵墓就败亡了。
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湮没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之中,人们对西夏历史的了解几乎只限于《宋史》附属的《西夏史》那短短的文字。如今有了这个考古发现,激发出来了考古人员探寻的激情。他们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发现。结果,在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城墙和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们的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之中,却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时间和沙暴磨砺的顽韧。特别奇怪的是这些高大的土塚竟然寸草不生,据说鸟都不在这里拉屎——至今,仍然是个谜。
经过几年的探查,人们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西夏的许多失去的史事可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西夏王陵的建筑和同时代的帝王陵一样,分作地上陵园和地宫两部分。所有陵园的方向皆坐北朝南,其地面建筑形式虽说是仿效唐代和巩义市北宋诸陵,但却自有特点。根据现存的遗址看,每个陵都是一个单独的完整布局。每陵占地约十万多平方米,四周有陵墙围绕,并分作内外两重。陵园的四角建有角楼,是为陵园范围的标志,与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的作用相似。整个陵园的布局自南往北依次排列为:阙门、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和灵台。内城墙四面辟门,献殿和灵台之间有一鱼背形土梁,长约五十米,为墓道封土的痕迹。其北端即是陵园的最高点,地宫之上的封土(坟头)。此坟头又称之为陵台,是陵园中最突出的标志,远远可以望见。 也是被称为金字塔的得名原因。
陵台的外貌有如粗壮的佛塔,有圆形和八角形两种形式,高约二十米上下。从现存残迹可以看出,一般分作五、七层,每层挑出椽飞,上覆瓦陇,其中有大量的绿色琉璃瓦饰。陵台的台身饰以赭红色,整个建筑物红绿相映,可想见建成当年是多么壮观华丽。
西夏是一个和汉族政权交往很密切的王朝,起初依附于唐宋,后又与宋相争,称帝对峙。和当时最为强盛的辽国是姻亲国,尽管也发生过两次战争,总的关系是良好的。后来,金灭辽,他又对金称臣。和宋辽金在文化上相互交融,实行唐宋的政治经济制度,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西夏文字,等等。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们学习唐宋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所创新。西夏王陵的建筑,也正反映了这一情况。
当我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关注西夏王陵,三十年代德国已经对西夏王陵进行了航拍,地面和地下工作肯定也没少做,看来研究西夏不但要从俄国获取资料,应该在德国也打开一扇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