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夺目的"三燕文化"

(2010-12-07 10:07:10)
标签:

文化

 

夺目的“三燕文化”

 

    6日,本来准备写作停了一个星期的《硬汉帝国》,但是,有朋友着急忙慌的让我帮助准备一些有关“三燕文化”的东东。于是,只好暂时搁下“硬汉”,充任笔吏。

 

三燕是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三燕王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东起辽东、西至黄河、北近大漠、南临淮北,曾占有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三燕时期创下了八项之“最”:东北最早的全国性都城、东北最早的皇宫、东北最早的佛寺、东北最早的学府、东北最早的桑蚕业、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东北最早的科举、最早在北京建都城。三燕王朝均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因此龙城又被称为“三燕古都”。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化被称为“三燕文化”。

一、三燕王朝的历史

鲜卑系东胡族的后裔,慕容鲜卑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公元294年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率部占领辽西,定都大棘城(今辽宁省北票市章吉营子乡)。他们不断的吸收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因素,逐渐将游牧经济和农业经济相结合,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公元337年,慕容之子慕容自立为王,国号燕,都棘城,史称“前燕”。同年,东晋朝廷封慕容为燕王,承认了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公元342年,慕容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迁都龙城后,慕容东征高句丽、收纳鲜卑段部、降服夫余国、南下攻后赵,不断壮大前燕的实力。公元345年,慕容病逝,其子慕容继位后举兵进攻中原,并于公元350年在蓟城(今北京市西南)建立新都。公元352年,慕容蓟城称帝,国号大燕,慕容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皇帝。公元357年慕容又把都城由蓟城迁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把龙城作为陪都,不时往来于龙城与邺城之间。公元360年慕容病逝,其子慕容继位。公元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打燕都邺城,慕容率文武百官出降。邺城失守后,慕容的堂兄弟慕容桓率五千人退保龙城。

公元386年,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慕容垂起兵复国,登皇帝位,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史称后燕。慕容垂复国称帝后,一年内派兵收回了被余岩部侵占的发祥地龙城,并在10年间开南至琅邪,东临渤海,西界河北,北暨燕代的广袤疆土。公元396年慕容垂逝,其子慕容宝继位。公元396年,慕容宝败于拓跋,离开中山都城,撤回龙城。后燕经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发展到慕容熙当皇帝时,龙城修建了龙城苑、弘光门等著名建筑。公元407年,守卫龙城的将领冯跋杀死荒淫的慕容熙,后燕政权结束。

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后,冯跋等拥立慕容云(被赐姓慕容的高句丽人高云)登皇帝位,仍以龙城为都城,史称“北燕”。慕容云在位3年后被贴身侍卫所杀,汉人冯跋被拥立为帝。冯跋在位时北燕疆土东至渤海,北达蒙古高原,南抵长城脚下,疆域数千里,此时的龙城经过多年的修建,城池扩到方圆十几里。公元430年冯跋病逝,其弟冯弘继位。公元436年,北魏与高句丽攻破龙城,冯弘率众东迁投奔高句丽长寿王,临行前纵火焚毁了龙城宫殿,北燕统治结束。

从公元337年慕容称王到公元436年北燕灭亡,三燕王朝以龙城为都城或陪都前后共99年。

 

二、三燕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燕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民族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产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燕文化”。

“三燕文化”承三国开始的东北文化余绪,以逐步汉化、农牧结合、儒释道并举,引进桑蚕、开拓丝路的内容为主,创造了既有地方特色,又和中原紧密相连文化体系,涌现除了许多代表人物,也展现了慕容鲜卑和冯氏家族的独特风采。说其承三国余绪,是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和司马懿消灭了辽东公孙家族势力后,又逢天下大乱,许多汉人进入辽西,被崛起的鲜卑族吸纳,在此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反映在文化上,也出现了有自己特色但又和中原文化有联系的特征。也出现了许多代表人物。如身兼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慕容、慕容、慕容垂,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明太后冯氏,也是在三燕文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上知名度很高的慕容冲则是三燕文化的典型代表,曾经受到很多当代青年(主要指80后)吹捧的冉闵,正是败于后燕,被擒后葬于龙山。而且“三燕”的势力对中原许多重大事件发生了几乎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如力挫南朝的北伐,淝水之战,北京建都等等。

而在和中原的交往和作战中,“三燕”还形成了自己独居的文明特色,其典型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如下:

马具。马镫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之为“中国的靴子”。虽然,记载和壁画中的马镫出现于西汉晚期,而实物则是慕容鲜卑的贡献。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发掘出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片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它应该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正真意义上的马镫实物之一。慕容氏在马镫和马鞍的基础上,配上马肚带和保护马腹的“障泥”,发明了科学完备的马具系统。慕容马具系统当时风靡东北亚,曾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步摇。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树枝状,枝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花饰会不停地摇颤,因而称为“步摇”。鲜卑族首领莫护跋最先将此饰物引入到鲜卑族的生活中,慕容氏受到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步摇又有新的发展。从三燕墓葬出土的步摇看,分为顶花状、花树状和花蔓状之分。全都具有“步行则摇”的特点。

音乐。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以《阿干之歌》最为典型,此歌系单于慕容所作,表达思念兄弟之情。慕容氏入主中原后将《阿干之歌》等乐曲纳入传统宫廷音乐中,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慕容鲜卑民族风格的“鼓吹大曲”,初步实现了慕容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的结合。

丧葬。两汉以前,中原人所使用的棺材是前后等宽、左右等长、上下等高的矩形箱式。慕容鲜卑所用的棺材,是梯形,即前高且宽,后窄且低(寓意前路越走越宽)。据考古学家考证,前大后小的梯形棺材最早始于鲜卑,至东晋十六国的三燕时期在都城龙城成为定制,并开始在中原流传,至唐代在全国普及。

三、三燕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一直致力于对三燕遗迹的考古发掘。1965年发现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从墓葬中出土的马具、金叶步摇、玻璃器等文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和鲜卑文化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新的条件。1993年以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票喇嘛洞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共清理三燕时期的墓葬四百二十座,获得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三燕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20037月—2004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朝阳北大街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古城中部偏西北,发现了上自前燕,下到辽代一直沿用的三燕宫城城门建筑基址,此发现被评为20042005年度我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

目前朝阳市建成了慕容街,因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故乡。金庸先生为其题写了“慕容街”街名和题词:“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此外,在古龙城宫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龙城宫城南门景观建筑;在龙城遗址广场修建慕容祖祠或慕容雕塑;修建“三燕文化博物馆”;打造集娱乐、餐饮、洗浴、疗养度假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三燕胜境”不夜城等举措都必将对继承和弘扬三燕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读佛舍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