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片——中医名医系列琐谈
我本来准备将《解密金皇陵》一文(也是《辽金帝王与皇陵文化》的一部分,写完,并不间断连载。可是,上边又交代下任务来,让我写作电视纪实片《中医名医系列》。我只好将皇陵暂时放一放,昨天第一个采访的是陕西咸阳的冯武臣。
我们谈的比较广泛。
关于谈话的大略记录。
王德恒认为如何评价中医,就看中医的一切是否能够经得住现代医学先进设备的检验。他并不否认我的观点。
什么是现代医学?冯武臣认为:
现代医学就是检测手段和治疗手段先进。从检测手段来看,目前德国最先进最高端,提纯萃取技术也是德国最先进。
冯武臣大药房就使用了德国设备。中医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将是中医发展的唯一一条路,也是革命之路。
王德恒认为,对中医现在的认识有偏颇,也有一个过程。
日本在二战战败的时候处处受到限制,唯有教育受鼓励,所以也最为先进,这是他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变为强国的最要因素之一。而在二战后,中医,也就是日本的汉医发展的最快。
当年,日本一些追求现代化和西化的人把日本中医,他们叫“汉医”禁止了,和我们现在的一些人一样。现在仍然有一些人主张取消中医,如何祚庥等人。
日本人他们把中医取消了断绝了,不让人相信中医,认为只有西医,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科学才是科学,能构使用仪器检测才是准确的。
这是在甲午战争的前一年,1894年。
而二战结束后,他们的有识之士才认为当时这一决定是错误的,奋起直追。现在日本的汉医水平极高,几乎赶上中国,个别领域是超过中国的。而在经营方面他们绝对是成功的,日本的汉医药出口量占全世界同类产品的70%到85%,韩国占10%到15%,中国中医药出口量少的可怜,有好多好的药品只能当做食品来出口,在国外被摆放在食品货柜上。这几年的情况才略有好转。
冯武臣同意王德恒的观点,认为:实际上日本人至今还没有搞懂中国在上古时代就有了解剖技术。否则不会产生《黄帝内经》,《内径》当中许多论述,只能是解剖学的成果。再说“神农尝百草就是实验科学”,“是体验性医疗”,也就是最早的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机化学的发端。
产生在春秋末期的《尔雅》大家知道是最早的词典。但在古籍中介绍《尔雅》的功能就是“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可以说这就是最早的植物学词典。同时也起到了药典的作用。
那么对于是否是现代医学的鉴定标准,应该就是谁最先使用了科学仪器,最早应用了分辨技术(现在的分辨技术已达到了基因水平分子水平),也就是诊断技术,谁就是现代医学。我虽然以切脉为主进行诊断,但是,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诊脉技术,将当代对人体的认识引进了诊脉过程。我的诊脉完全能够经受得住现代化仪器的检验,并且和现代化技术配合使用。可是,有些病因经过CT、核磁等手段检查仍然没有结果,可是诊脉却能够得出结果。因为上述手段有范围限制,而诊脉是对全身的把握。
我很早就将计算机引入中医之中来进行诊治的。
使用计算机作为载体和辅助工具作为诊治,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标志。在大量的体验的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中医完全能够使用上述高端的技术和仪器,来发挥自己的检验和治疗的特长,萃取单方或者组方中药进行治疗,明显收到好于西医的疗效,也好于传统中医的疗效。
这就是中医发展方向。
王德恒同意冯武臣说法。认为中医和最现代技术的结合,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他的意义不但对于中国是巨大的,对世界也是巨大的。在中世纪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实验手段的落后,产生了很多地域性医学,除了中医之外,还有印度医学,希腊医学,罗马医学,阿拉伯医学等等。在中医学的大框架之内,产生了蒙医、藏医等医学,日本的汉医,韩国的韩医都属于这个范围。
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医学,只有中医运气最好,在巨大的西医浪潮冲击下屹立不动,特色鲜明,在保健和治疗方面发挥了十分最要的作用。在政府的支持下,不但建有中医院,许多综合性医院还设立中医科,中医的一些基本的医疗方法在延续和发展。针灸、外敷、按摩、正骨和中药也正在走入现代化轨道。用于保健的中医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也很受人民大众的欢迎。
目前,出现了高科技技术和传统中医的技术、传统诊治医疗手段相结合的趋势,这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但是冯武臣大药堂,还有很多中药企业也采取了高科技手段炮制中药,而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行保健和医疗,开辟一个新时代。
冯武臣认为中医的形成是人类用自身做实验的过程,实际上西医的一切实验过程中医都具备。有人讲天人合一,万法自然。人作为一种具象来自于上天,父母只是载体。中医对这个具象认识的很深刻很具体,但缺少对“上天”的提炼,缺少互相间的交流,才使中医停留在传统医学层面上,从人类一开始要解除疼痛,消除症状,改变生活质量这都是一个实验过程,这里面包含着有机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的应用和实践。中医总结出几千种植物的特性,属性药物作用和吃法,这是对全世界最大贡献。
(第一部分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