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述律后就是契丹人对解释DNA检测结果很关键
吐尔基山辽墓的墓主是谁?王大方首先认为是质古公主。据《辽史•公主表》所记载:质古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女儿,她在当时被尊为“奥姑”。根据《公主表》关于“奥姑”的解释可知:奥姑为契丹女子中地位尊贵之,契丹在举行宴会时,要请她在毡帐穹庐的“奥”这个位置来为大家祝福。“奥”这个位置,位于穹庐的西南角,这是契丹认为最尊贵的位置。所以,能有资格坐在这里主持婚宴的女子,就被尊称为“奥姑”。辽太祖之女质古公主就是当时的奥姑。王大方认为,奥姑在契丹社会中,同时也具有女萨满的身份,她一方面可为人们祈福,另一方面也可为人们求神消灾,这在当时的契丹社会中是很正常的事。
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DNA鉴定出来后,王大方改变了看法。他认为如果检测墓主的骨或者遗传基因DNA分子,如果是质古的话,她的DNA应当与西域回鹘的体质特征相接近。因为王大方认为辽太祖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后,即质古的母亲是西域回鹘人,而不是契丹人。这样一来,他们的女儿应当是东北契丹人与西域回鹘人的混血儿。但是吉林大学边疆历史考古中心在对吐尔基山墓主进行人种学及分子体质类学的测定后,所得出的结论是:这位女子的遗骨与DNA数值显示,她属于东亚蒙古人种,没有与西域人混血的迹象。因此,吐尔基山墓主人不可能是质古公主。
那么,如果述律后就是契丹人呢?且按下这个问题不说。
在否定了墓主人是质古后,王大方认为墓主人应该是阿保机的妹妹余庐睹姑,耶律余庐睹姑应该也具有“奥姑”的身份,她与太祖同时代,故其墓中能够随葬太祖时期的大批珍贵器物。而且,由于她的份是奥姑,所以在她的墓中才能随葬许多萨满的法器。如铃、鼓、号角、鞭子、日月牌等。并且她的丈夫是契丹北宰相萧室鲁。这位萧室鲁还是阿保机的内弟,按照契丹旧俗,萧室鲁和余庐睹姑的婚姻甚佳,阿保机称其为“於国至亲”。
为何是辽太祖阿保机之妹余庐睹姑公主?王大方考证说,公元907年(太祖元年),耶律阿保机违背祖制“变家为国”称帝。他于这一年“燔柴告天”,不顾众贵族的反对,从轮流坐庄的部落酋长变了独揽大权的契丹皇帝。反对的人中包括阿保机的弟弟剌葛、余庐睹姑及丈夫萧室鲁等,都参与了叛乱。他们很快就遭到阿保机严厉的镇压。
据《辽史》记载:太祖七年(913年),官任北宰相的萧室鲁因兵败自杀。太祖八年(914年),余庐睹姑在狱中病故。其实也可能是喝了含有水银的毒酒而逝的。因为,在吐尔基山墓主人的体内发现了大量的水银。王大方为此分析判断,余庐睹姑公主死后,旋即被单独厚葬在吐尔基山,既没有与其有罪之夫合葬,也没有为其书写墓志铭。是年为公元91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43岁,余庐睹姑公主约30多岁,这是与吐尔基山墓主人的年龄相符的。
王大方据以考证认为:吐尔基山墓主人应当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妹妹、奥姑兼萨满的余庐睹姑公主。在随葬品中,可以看到阿保机对其予以厚葬的情况。他不但为其随葬了大量金银珠玉、绸缎首饰,而且以萨满教的许多器物来为其祈福,可见兄妹二人的骨肉之情还是很深的。并且在吐尔基山辽墓中出土了一个银镶宝石的方盒子,在盒盖刻有一幅宴居图。其正中刻有一位女子,旁有一名男子,后面有侍女和护卫。这个宝盒子,就是余庐睹姑和萧室鲁夫妇当年使用的。
应该说,王大方先生的考证从史料、文物、逻辑上都是成立的。可是只有一点王大方先生忽略了,那就是吐尔基山辽墓中的墙壁上发现了契丹文。而不论是契丹大字或者是契丹小字都是公元920年以后才创制的。质古和余庐睹姑均死于920年以前,不会有人把当时还没有产生的文字写上去。
硬伤就在这里。
辽在耶律阿保机之前“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五代会要》卷29)神册五年(920年)正月,命耶律突吕不、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契丹字。由于阿保机“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也就是说920年才开始创制契丹大字,当年9月开始颁行。
契丹小字产生的时代就更晚了。
大约天赞年间(922——926),阿保机的弟弟迭剌利用回鹘文字改制的。《辽史》记载说:“回鹘使至,无能通其语者,太后谓太祖曰:迭剌聪敏可使。遣迓之,想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辽史》卷64,《皇子表》)
这条记载说明述律后也不通回鹘字语而且朝中也没有回鹘人,因而派了聪敏的迭剌前去学习,迭剌学会后,参照回鹘字创制了契丹小字。
那么,质古和余庐睹姑是死于哪年呢?
先说质古死去的时间。
辽太祖五年至七年(公元911—913年),耶律阿保机的弟弟剌葛发动叛乱,经过3年血战,叛乱平息,首犯剌葛被俘,协从萧室鲁自杀。质古就是这位萧室鲁的妻子。《辽史》只是说质古是病死的,《辽史公主表补正》说:质古“从其叔剌葛等谋乱。事败,太祖未罢之法”。就是说并没有处死她,据王大方先生推测可能是灌了水银而死。但不论是怎么死的,也是死于913年,这距离契丹大字创制出来还有7年的时间,她的墓葬内不会有契丹大字的。
再说余庐睹姑。
阿保机称可汗后,废除了三年一次的部落选举制,引起一些想担任部落长的人不满,特别是阿保机的兄弟们感觉失去了掌控部落的机会,于是不断发动叛乱,前后打了三个回合,史称“诸弟之乱”。
第一次发生在911年,阿保机以机智的政治手段辅以强大的军力将叛乱平息。
第二次发生在912年,又被阿保机以上述手段加上抢先实行“燔柴礼”(一种部落首领的继承仪式)将叛乱平息了下去。
第三次发生在913年的3月,这次是真刀真枪的打了。足足打了一年,才把叛乱平息下去。这次叛乱为辽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时大军久出,辎重不相属,士卒煮马驹、采野菜以为食。孽畜道毙者十七八,物价十倍。器服赀货弃于楚里河,狼籍数百里。”阿保机说:“此曹恣行不道,残害忠良,涂炭生民,剽掠财产。民间昔有万马,今皆徒步,有国以来未尝有。”(以上均见《辽史太祖纪(上)》。
萧室鲁和余庐睹姑都参与了这场叛乱。萧室鲁被处死,余庐睹姑可能是在狱中被毒杀的。王大方为此分析判断,余庐睹姑公主死后,旋即被单独厚葬在吐尔基山,既没有与其有罪之夫合葬,也没有为其书写墓志铭。是年为公元91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43岁,余庐睹姑公主约30多岁,这是与吐尔基山墓主人的年龄相符的。
关于王大方先生判断墓主人是余庐睹姑的报道很多,上网搜索达上百篇,表述的是同一个意见,也明确是余庐睹姑是死于914年。这时距离契丹大字的创建还有6年,她的墓中是不会出现契丹字的。
而且这次叛乱造成的经济和民生凋敝也很严重,即便是余庐睹姑也不会给予如此豪奢的陪葬。
看来质古和余庐睹姑都有“不在现场”的证据。
所以,要想找出真正的墓主人,有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死于920年以后,又要有皇家和萨满的双重身份。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在契丹前期中只有阿不里,当然,在没有明确的文物资料证明和墓中的契丹字未破译之前也仅是推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