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葬的大金帝国(11)
(2009-02-15 12:01:28)
标签:
文化 |
冰葬的大金帝国(11)
草根DOG猜出了我的意图。
第一,我们掌握了肃慎的DNA样本。第二,我们在辽宁的桓仁和吉林的集安获得了早期高句丽人的DNA样本。
那么历史文化的资料必须跟从,使这种生物的测定和历史文献资料能够相符。
在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儒留在位时,首先他必须接受汉玄菟郡的管辖,也就是说汉朝的地方政府对新建的卒本扶余有着相当的制约力。
母国,也就是北邻的夫余国给它的压力也很大。儒留的夫人来自扶余国的王室,可以看做是儒留想保持故国情结,同时也能看出是北扶余对他的一种羁縻手段。
据《三国史记》《丽纪》记载,公元前6年,夫余王带素曾遣使请高句丽送交质子,就是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扶余当人质。为此琉璃王儒留颇为害怕。
为了远离汉朝玄菟郡高句丽县的控制和夫余国的威胁,琉璃王儒留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的集安市)。
这时发生一件事,在距原首都纥升骨城(今桓仁东北五女山城)不远有个黄龙国,当时是个小国。有一次因为狩猎,儒留的长子解明和他们发生了冲突,据《丽纪》载,琉璃王为安民固邦,减少冲突竟将结怨于黄龙国的太子——自己的亲儿子解明赐死。
可以想见当时儒留是什么样的心情。
但,琉璃王儒留迁都国内城可以说是一次极为正确的选择。这里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山水深险、易守难攻,为高句丽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了,军事上有了重组的力量,高句丽开始不断向周边发展割据势力,它的南界已达萨水(今清川江)北岸。及至第六代王太祖王时,公元68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公元72年“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公元74年“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
大致在太祖王执政之时,高句丽立国基础的五部疆域业已形成。其中部(亦称内部或黄部)为桂娄部,它是五部的中心,亦即国内地区,即王畿地区,为今集安市辖境,它是高句丽王直属的地缘部落,当是由夫余人(王族)、高夷人(盖马国、句茶国)以及貊人(大水貊)融合而成的;
西部为涓奴部(亦称右部),该部形成较早,其主要居民为“古高句丽”人及“卒本夫余”的后裔;
南部为灌奴部(亦称前部),其位置应是今桓仁县南部和宽甸县北部的浑江下游地区,与辽东郡以长城线相隔,它是由小水貊同夫余王从弟所率夫余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
北部为绝奴部(亦称后部),其地域即今临江、长白、抚松、靖宇等县辖境,它是由迁入这一带的夫余人(如曷思国)同当地土著高夷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
东部为顺女部(亦称左部),其领域是古貊国故地,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它是由一部分迁入的高句丽人同貊人残部(朱那、藻那)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
高句丽的强大是从这时开始的。
而这里的遗存也最多,在这里获取的DNA无疑也最完整。
这在地缘上似乎没有关系。于是,他们想到了高句丽的母国——扶余国。
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他们采集到了古代扶余国的DNA,最后得出结论:扶余国人,或者说秽貊族最早是在贝加尔湖一带游猎,后来迁徙到了东北平原。是肃慎之后的第二个在白山黑水建立政权的民族。至于现在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布里亚特国,是没有迁徙留在北部的扶余人。
对于这个论点,在布里亚特国内并没有遭到反对,包括曾经是他们宗主国的俄罗斯也没有反对。
可见,民族的迁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如同当年辽国灭亡,偌大的契丹族突然失踪,经过多方寻找,最后,他们比较纯正的后裔竟然在云南和四川找到了。
在那里他们自称“本人”。
一个北方民族的后裔在西南找到纯正后裔,这个信息曾经令人很奇怪。当然,了解了他们是跟从征服世界的蒙古大军而到的那里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种寻找先是靠的DNA比照,从血缘上给予确认,在从史料、文物上获得证据。
DNA的采集和比照研究工作就是中国社科院的刘凤翥先生和我的朋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吴东颖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