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魏时寺院是如何曲径通幽的(2)

(2009-01-07 08:06:34)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杂谈

北魏时寺院是如何曲径通幽的(2)北魏时寺院是如何曲径通幽的(2)北魏时寺院是如何曲径通幽的(2)

 

  ——第一次灭佛的原因和过程

 

发现云居寺洞中和古井中的谜案是一个相对很长时间的过程,既然发现了谜案,不能只是面对而已,就要破解。当年明月写作《明朝那些事》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设置案件,然后破解。我也学一学这种方式。

破案的第一要点就是环境勘察。

 

云居寺藏经洞所在地称为白带山。

白带山东峰最高处海拔达1160米,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包裹,苍翠联翩,溪水淙淙,出东南而下,形成当时幽州著名的从汉代开始就有记载的“独鹿鸣泽”。据曾经主编过房山县志的张东升先生见告,“鸣泽”一名至今犹存。房山县志便认为现在白带山东侧四个以“甘池”命名的村庄,当是汉代独鹿鸣泽遗留的故址踪影。

每当天晴而日晦浮云絮空的时候,山间总有白云缭绕,就像缠绕一条白色的带子一般,形成了“白带缠腰”的风景图像,白带山因此得名。

 

在这山半腰处,从隋朝开始,至明朝止一次开凿了9个石洞,用来收藏各种佛教经典,称为“石经”。

现在,我们上山去参观膜拜这些石经而爬山,也要累的气喘吁吁。可见,当年的工程量是很大的。因为刻凿这些石经是用的汉白玉,并不是就地取材,而是要从距离这里大约20里的大石窝开凿。

隋朝的人为什么要费如此大的力气干这种事情呢?

这要从隋朝之前发生的佛教两次“灭佛”事件说起。

 

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时,祖籍上谷昌平的临潼寇家诞生了一个孩童,起名为寇谦,长大后字谦之。他21岁的时候,鲜卑拓拔氏的拓拔珪创建了北魏王朝。他的孙子拓拔焘即位,号太武帝,此人极富军事天才,南征北讨,统一了中国北方,更重要的是将强大的柔然击毁几至消灭。他曾经宠信佛教,经常和大德高僧过往交谈。在每年的佛诞日(四月初八)僧俗抬着佛像游行的时候他还要登台观礼。佛教徒们也兴高采烈地向他欢呼。

 

但是,佛教徒们没有想到,在夹道观礼的人群中站着一位六十岁左右带着许多徒弟的道士,佛教徒不但不注意这个突然出现的老道,甚至还对这老道嗤之以鼻。老道微微一笑,神态从容地离开了。

他就是寇谦之。此时,他已经在嵩岳山中修炼三十多年,选了自己六十岁这个年龄下山了,要奉太上老君的法旨致天下太平了。

他先来到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找到了学富五车的左光禄大夫崔浩,几日下来,崔浩完全被很新颖的道教理论和“神迹”征服了。在崔浩的推荐下,寇谦之和拓拔焘会面晤谈,一席话便说得拓拔焘万分高兴,下旨在平城南设立天师道场,每天为国家和拓拔焘祈祷六次。寇谦之每隔七天亲自主持一次,而且,七天中,不食人间烟火。拓拔焘特意派人秘密观察,见这老者每天确实是用盛露盘接露水喝下,再不食用他物。祈祷过后,食用一些从山中采来的草药,便精神耋烁,步履轻盈,一时之间,被人们奉为神仙。在太武帝拓拔焘心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了。

 

此时,北魏虽然取得了对柔然和南朝战争的胜利,但是,村有饥民,野有饿殍。战争胜利和贫困难支两大景观蔚然。另有更为著名的两大景观,一个是北朝到处都建立了佛寺,僧众达百万之上,他们均可不交粮纳税,而且和北魏地方官员来往密切,甚至相互勾结贪赃纳贿;另一个是,自道武帝的母亲贺氏夫人往来万里,于艰辛倍尝之中,抚育拓拔珪成长,将一个被灭掉的国家重建,并且基本一统北方以来,北魏逐渐形成了女主外的社会交往形式。这种情形早被寇谦之看在眼里。他在等待机会,扭转这种不合儒道道德信条的局面。

 

(旁白:贺氏夫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历史上都说北魏政权是拓跋建立的,我曾经细翻诸种史籍,看到那一段的历史中拓跋的成长过程,都是贺氏夫人历尽艰辛创造出来的,而且她常常有惊人之举。甚至可以说,北魏的实际创建人就是贺氏夫人。我搜索了网络,对她的研究太少了。似乎有些不公平。)

 

在拓拔焘对道教宠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太延六年(公元440年)他制造了一个太上老君再次下凡的神话,授予拓拔焘“太平真君”的称号,使得拓拔焘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达到了基本左右皇帝的信仰的目的后,寇谦之准备对佛教宣战,改变实际存在的佛教盛于道教的局面。

 

机会终于到来了。

有一个叫盖吴的人在杏城谋反,关中骚动,拓拔焘亲率大军征讨,西进到长安时,到一处寺院休息,他的侍卫在这所寺院中发现了兵器,这令拓拔焘吃惊而又愤怒,他认为可能是这些寺僧和盖吴串通欲加害于人。马上指挥军兵包围了寺院,边坑杀僧人,边进行搜查,果然发现了这个寺院不但有兵器,还有酿酒的器具和大量财物。

 

在审问中,寺僧们交代说,这些器具和财物都是地方官员和富豪们寄存在这里的。

拓拔焘此时恍然大悟了,寺院已经成为官员私相交往纳贿销脏的场所了。

 

进一步搜查,还发现了这个寺院竟然备有暗室,里面香气氤氲,原来是僧人和良家妇女宣淫所用,寺僧们承认,他们就是通过曲解佛经,引诱相貌姣好的妇女们上钩的。

这里同时又是官员与女子(情人)私通的场所。

那些官员们只要照顾寺院,保护他们,开方便之门,就可以享用这个场所。比如哪个良家妇女在赤身裸体获得和尚的“传经”,染上佛气,舒畅之余,自禁不了,回家向丈夫夸耀,丈夫知道是自己的女人上当了,揍了女人一顿,再向官家举报,官家不但不查寺院,还要将举报人叫去训诫一番。如果不服,还要将举报人下狱反省。

这些做完后,官员就可以在暗室中,偷偷观察哪个女子漂亮,也冒充一回佛子信徒向裸体女子“传经”。但大多数是官员带着自己的情人来这里幽会。当时,女子有情人并不是稀罕的事情。那时,北魏鲜卑族还没有被儒家毒害,社会上奔走经商乃至商谈事情大多是女子出面,所以,发生文明太后专权的事件、诸面首床上商谈国政的场面也不奇怪。

 

拓跋焘了解清楚了这些事情后,又派人调查其它寺院,又查知其它寺院也有同样的暗室。

 

在随行的大儒崔浩的鼓吹下,拓拔焘将这个寺院的僧人全部杀掉。同时焚毁佛像,并干脆将长安的佛教徒一举坑杀。翌年,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三月下诏,将所有的佛像、佛经全部烧毁砸烂,僧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杀掉。一时之间,佛寺被焚毁,沙门被坑杀,侥幸逃得性命的僧人再也不敢传法授道了。而寇谦之以儒家的“礼道”为准则,主张忠臣孝子,佐国扶命,夫信妇贞,安贫乐贱的道德基础上,服食修炼,辟谷、导引、诵诫、画符、解度等,并且制定了仪式道规,终于使得道家在北魏占据了主导地位。终太武帝之世,佛教未得重振。对于这次打击,佛教徒称为:“魏武之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