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于2010年3月11日、3月26日拍摄于鼓山

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遗留着大量历代珍贵的摩崖石刻,这是福州人文的一大奇观,其中以鼓山最为著名。在福建省情资料库文物志中记载着:镌刻在岩壁上的有自宋至今的摩崖题刻共562段(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72段、民国刻102段、建国后刻4段、疑刻153段),涉及2000多位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云洞、十八景、灵源洞等地,尤以灵源洞一带最为密集,现有摩崖题刻200余段。
1961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作为宋至近代时期文物的鼓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喝水岩景区的入口处,望着眼前削壁林立,殆无寸隙的石刻,一刹那间心弦被强烈地拨动。这些深藏于灵源深处的无数珍贵石刻,正是人们千年来苦苦追求的美好情感积淀。充满情感的石刻和石刻后面隐藏的故事,让这些冰冷无语的岩石有了永恒的生命。历经千年的漫长岁月,直至今天仍使人震撼,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灵源洞峡谷中的这座船屋,为清帝师陈宝琛年老返乡时所建,如今已非常破败。沿着陡峭的石阶下去,即可到达。船屋下面的石柱上可以看见陈宝琛书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

在船屋洞底的石壁上,刻有“国师岩”三字,传为陈襄所书。

船屋旁边的岩壁上刻一神光祖师像,趺坐蒲团,手捧经卷,神采栩栩如生,旁边题着“顽石点头”,为近代画家李霞所绘。顽石点头的典故出自《蓬杜高贤传》,说的是鸠门四大门徒之一的竺道生擅长讲解佛经,连身边的顽石也能为之点头折服。

灵源蹴鳌桥下的“寿”字,为朱熹的手迹。正楷大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是福建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

陈智,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巡抚福建。在游鼓山时,有诗赞曰:
天风吹我上招提,一路飞花趁马蹄。
当道豺狼皆窜伏,隔林猿鹤自幽栖。
目瞻山海八荒豁,气压虹霓万象低。
绝顶更邻霄汉近,巍然石磴是仙梯。

这里是白猿峡著名的石门,左右二巨石对峙如门,传说昔有白猿居之。石门左右的名人题诗题刻非常多。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典试福建的聂思敬有诗云:
鼓山苍翠路难分,梵宇巍峨倚白云。
松影却惊随地满,钟声浑似半空闻。
石门斜日催归兴,灵洞清风绝俗氛。
昔日曾闻今日玩,高秋吟思漫纷纷。

在万松湾登山古道旁边陡峭的山坡上,孤独地站立着一块长满青苔的岩石,上面刻着“其介如石”四个字,旁边的落款已看不见。在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鼓山艺文志》(下)中收录着何敏先的《鼓山导游》,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7日,福州《中央日报》副刊。何敏先,字茗仙,福州人,福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县教育局任职,苦学喜游,走遍全省各县,不幸早年逝世。这篇文章中记载着这方石刻的来历:“国民政府蒋介石主席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莅榕游石鼓时,所题‘其介如石’四字,即在此途中(万松湾)的左边岩上,因字体不大,很容易忽略。”
据说这方石刻在文革时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文革后有人去浙江奉化重新摹回来后重刻的,但旁边的落款好像被人为损坏,已看不见了。

在更衣亭前方的登山古道旁边,有这样一方石刻,落款于民国十八年一月,原为“三民主义万岁”,但如今只余下残缺的“民主万岁”,落款依稀可看到“政治训练部”字样,人为破坏的痕迹很明显。

崖削壁立,密林深幽,古树蔽日,山峦叠嶂。深藏于沟壑之中的灵源深处,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会聚之所。
明太祖女婿王恭,洪武三年(1370年)以驸马都尉任福建行省参政,他在《游鼓山》诗中吟道:
信步行行上碧峰,
天涯一望水流东。
桑田几度成沧海,
唯有青山似画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