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于2010年3月11日拍摄于鼓山
鼓山崖削壁立,密林深幽,古树蔽日,山峦叠嶂。鼓山的精彩不在千年涌泉古刹,不在风光绮丽的十八景,也不是登山道旁、十八景、白云洞等地随处可见的题刻,而是深藏于沟壑之中的灵源深处。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游览会聚之所。
明谢肇淛《鼓山志稿》云:“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灵源洞里许,削壁林立,殆无寸隙。”题刻行、草、隶、篆、楷,诗、词、题、对及榜书,宛如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被美誉为东南碑林。
1961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作为宋至近代时期文物的鼓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洞,陡峭两峰之间的枯涧,宽约3米,深达10米,巨石嶙峋、苔痕斑驳。两边山岩之上,荟萃了自北宋以来的题刻200多段,行、草、隶、篆,诸体俱备,好一座壮观的石刻书法宝库。
穿梭于千年的时空隧道,细细品味那一段段精美的石刻,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现存最早的灵源洞东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楷书题刻:邵去华
苏才翁
郭世济
蔡君谟
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邵去华,时任福建水陆计度转运使,苏才翁为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郭世济任福建路同提刑,蔡君谟即蔡襄,当时的福州知州,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忘归石
蔡襄
这三个颜体楷书大字,笔力遒劲,被公认为书法艺术的珍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出任福州知府,乐游鼓山而流连忘返,在随从的一再催促下,始知暮色已降,后书写了“忘归石”三个大字。
宋赵晋有诗曰:
登山心悦信精神,
欲往山间未有因,
刚道忘归又归去,
白云何不且留人。

颜体楷书大字
国师岩,笔法端重,宋蔡襄所书。国师岩为神晏法师喝断涧水后的参禅处,因闽王王审知尊神晏为国师,故名“国师岩”。

楷书“喝水岩”,镌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的峭壁上,几乎占满整个山壁,气势非凡,为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长所题,是灵源洞石刻的灵魂。相传古刹开山祖师神晏常在此岩石上打坐诵经,涧中喧哗的流水惹恼神晏,于是大喝一声令溪水改道,改从东侧观音阁的石壁涌出,从此那里有了著名的龙头泉水,原来的溪涧成为枯涧,“喝水岩”的名称由此而来。


福州地区有著名的“福”、“寿”、“康”、“宁”四字石刻,其中“福”在乌山,“康”在长乐,“宁”在福清,而“寿”字就在这里的灵源蹴鳌桥下,为朱熹的手迹。正楷大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是福建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



在喝水岩石刻史话中,流传着一段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宋代朱熹多次到福州讲学,与两次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的赵汝愚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在并列于石门附近岩壁上的一方石刻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所书:“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其中“晦翁”为朱熹,“嗣公”是涌泉寺住持元嗣,“子直侍郎”便是赵汝愚。当年因受谤多年的朱熹,辞掉江西提刑的任命后,来福州拜会知州赵汝愚,不料赵已于一年之前调任四川制置使。于是朱熹率门人王子合、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等人,登鼓山拜谒赵汝愚礼请来的住持元嗣方丈,又登上赵建造的水云亭,因睹物思人而留下这方石刻,表达怀想之情。3年后赵汝愚再次入闽任职,次年登临鼓山,看见朱熹留下的题刻,深为感动,想起远方的朱熹和已圆寂的元嗣禅师,感慨万千,留下另一方题刻:“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抒发了多年政治生涯中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及对师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诗中“故人”为朱熹,“禅客”是当时已圆寂的元嗣,此后赵汝愚又调离了福州。后来朱熹再次登临鼓山时,看到自己题刻旁边赵汝愚的诗作,深为感慨,从“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的诗句中,选出“天风海涛”四个字,镌刻在绝顶峰的石崖上,并注明“晦翁为子直书”。虽然朱熹和赵汝愚无缘在福州相会,但这些留存下来充满着情感的石刻和石刻后面隐藏的故事,至今还是让我们深深感动。如今赵汝愚、朱熹的摩崖石刻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

灵源洞的石门峡,草书镌刻着1962年11月郭沫若游鼓山时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鸣地籁,凝雨湿山川。浮岭多松柏,依崖有杜鹃。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为福建省篆刻家、省寿山石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石镌刻。福建之窗2003年9月9日记载:陈石说,那幅行草书法十分漂亮,郭老逝世的第二年1979年,作品保存单位涌泉寺与景区管委会经当时的福州市革委会同意,决定将作品镌刻在鼓山石门西向的摩崖上。

1979年10月菲律宾华侨工商学回国考察团游鼓山,经同意于1980年初在灵源洞西向刻“真天下名山”榜书以作纪念,这是至今惟一破例之作。



未完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