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改”,看上去很美
(2009-06-24 11:14:16)
标签:
杭州车改杂谈 |
分类: 我的杂文 |
据新华社电 浙江省杭州市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在全国尚属首例。(6月24日《新京报》)
我的第一反应和大家一样,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尤其是听说杭州58岁的市环保局何局长现在已经告别“四轮时代”转而以黄色自行车代步,就更有点惊诧。而且何局长(副厅级)的车还是女儿上学时骑的,局长如此说道,“车子特别轻,以后外出公务办事骑车机会多了,轻点好。”我对局长的一席话感到自豪,这说明我们的官员开始讲环保,不愧是环保局的呵。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领导干部选择开私家车上班,穿行在高峰时期拥挤的车流中,感受“行路难”、“停车难”。这也很好,至少在我这种心理阴暗的人看来,眼不见“公车当道”为净。我就在身处杭州的一段时间内见过奥迪、别克这样的“公车”(不是公交车)霸王行驶,那股嚣张劲足可以刮到钱塘江边去。可我还是担心“特权行车”的问题,因为不管是公车还是私家车,官员都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出示身份,只是原来披着公家的皮可以无所畏惧些,如今开着私家车拉风肯定要有所忌惮。其实,该怎么耍还是怎么耍,我相信,他们比我精明算计。
新闻中还说,第一批21家单位200多辆公车已被全部封存,准备向社会公开拍卖,仅保留一部分作为“工作车”,设立“机关公务车服务中心”,云云。我还是先要鼓掌,因为成批成批的公车看上去的确很扎眼,君不见某重量级领导家办事,不管是红的白的都很重量级,排场一定要表演,身份一定要表明,气势一定要表现,此为“三表”,婊。所以我现在还是有些欣喜,可是仍然需要提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公车将拍卖给谁,方式是公开的,但是背后的不透明仍然未予说明。我担心的是,这些公车会拍卖给一些“关系户”,并以此用来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更进进一步的关系,这就有点新瓶装旧酒的意思,和蒙牛换一个包装,仍保留三聚氰胺营养含量是一样、一样的。但这事也绝非没有有利之处,比如,“机关公务车服务中心”的设立就需要增员,目前的就业形势如此不景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领导的亲属子女也不好办事,也需要混个饭碗,所以从增加工作机会上讲,这一招是很漂亮的,看来,我们的政府部门并不是不关心就业,而是有选择性罢了。
这些还不是最“鸡动人心”的(绿坝提示,以上评论内容含不良信息),可我还是要绕开绿毛的东东,说一说广受訾议的2600元“车贴”,当然2600元并不是任何干部都可以享受得到的,根据规定,“车贴”分为9档(类似于“九品中正制”),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此外,政府会把“车贴”每月按时发放(绝不拖欠的),可用于向服务中心叫车后刷卡付费,还可以用于公交车、打的、加油等交通支出,但不能取现。且不说“车贴”是多是少,单是用途之明确就让人觉得杭州市政府的巨细靡遗,连公交车都被涵盖在内,我实在很难想象现代化的政府官员会像《平凡的世界》里省委书记乔伯年那样挤一挤公交体察民情,当然,你实在要说,“我们也可以这样啊。”我还是感到欣慰的,只是不做期待。再谈“车贴”金额的问题,我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务标准是怎么制定出来的,不过考虑到中石油一伙人吃饭问题和与国际高油价迫切接轨的需要,我还是可以理解开车的费用不菲是正常的。但既是“不菲”又为何分出三六九等,我不觉得局长比科长、处长比科员更需要车子,恰恰相反,下乡下田这种脏活累活,更依赖小科员们,而且年轻人不这么卖力是很难保证升迁的,这个道理懂的人不少,所以表面上殷勤的人很多,暗地里使诈的人更多。
我也不知道杭州为什么钟情“第一个吃螃蟹”,在此之前,他们要求论坛实名制发言,交警大玩“欺实马”,现在在公务交通上再出重拳,我有点记起邻郊的千岛湖水质在今年1月被列入Ⅳ类,而“所谓”采用源水的农夫三泉也被认为不大好喝,现在细想,杭州并不如书上写的那么纯美。至少,这个“车改”只是看上去很美。
PS:推荐旅游目的地还是要选杭州。吟一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一是一,二是二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