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孩子成为选秀机器?
(2009-05-06 23:30:24)
标签:
选秀机器杂谈 |
分类: 我的娱评 |
近日,著名歌手金海心在做客凤凰网娱乐频道聊天室时谈到,中国的很多家长用尽一切手段让孩子成为明星,而无视孩子的天分与现状,这种揠苗助长的心态十分可悲。
对于金海心的这番言论,素常有浏览报刊、杂志娱乐版面习惯的朋友应当不感觉意外。事实上,专业歌手跳出来指责选秀糜烂或者歌坛歪风不是头一回,先前崔健、郑钧等人曾为中国歌坛的现状担忧。先不论歌手的相关言论是否有炒作之嫌,单就其中反映出的问题怕也是近年来歌坛目睹之怪现状。
新千年之后华语乐坛发展不景气的原因很多,有市场化的单面逐利,有歌界的艺术浮躁,还有粗糙的音乐产品在速食化的今天大行其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其中歌手选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湖南卫视仿效《美国偶像》等欧美同类节目开中国音乐选秀之先河,其后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推出《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等节目。在“超级女声”最为疯狂的2005年,长沙、成都、广州等地出现十几年来罕见的人流群集。几百万的少女只为心中的音乐梦想而参加近乎残忍的竞赛角逐,虽如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这样三甲式的人物凤毛麟角,但在她们看来,这是离成名最快的方式,在家长看来,这是培养子女成为明星最廉价的运作成本。
但即便是选秀名列前茅者如安又琪、刘力扬等也是昙花一现,几届的选秀,只诞生李宇春、张靓颖这样能在乐坛拥有一席之地的明星不能不说是种失败。可即便上述二人也难以牢牢抓住华语乐坛的神经,李更多靠的是人气,张风格的单一已成掣肘。在与选秀过程一样残酷的结局面前,秀者在追梦的道路上依旧踟蹰,家长却依然执着。
到底是何种原因迫使人们“一意孤行”。不难想象,有些孩子确实怀揣鸿志,但参加选秀者大多已成年,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难道其真的看不见选秀的前(钱)途渺茫?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孩子缺乏家长的经济支持光是去各赛区比赛的交通费都无法维计,更别说餐食、住宿。这还只是物质层面的,倘家长从精神上就不鼓励孩子参赛,怕是再有梦想者也会动摇决心,甚而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行。
音乐产业也属于创新产业,作出一幅好作品或者唱出一幅好作品,第一位的当然是创作者(歌者)对自身有信心,音乐梦想的坚持也来源于此,一个失去音乐激情的歌者是很难有好作品问世的,这和作家丧失文字的热情、农民失掉播耕的希望是一样可怕的。
需要质问的是仅仅是家长把孩子当做选秀机器吗?当然不是!试想,如若不是选秀等娱乐星事长久性占据媒体的大块版面和显著位置,舆论传播的功效也不会如此迅雷不及掩耳。更深层次的祸因是我们的社会得了病——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对成功的追求太过急躁、我们太渴望成功了。
这与文化浮躁、学术浮躁及各行各业的浮躁是一样的,今天的社会已经驶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快车道,在加速运行的过程中,难免因各方的阻力发生牵绊,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回头凝望,及时把路段故障查明才能更好的抬头眺望。
话说回来,如金海心所言,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做音乐、做歌手,这需要天赋也需要专业的培养塑造。纵使李宇春也非人们口中念叨的“一夜成名”,她可是在专门的音乐学院磨练过四年。如果我们的家长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还需要科学的引导,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路。
当孩子成为选秀机器,社会也就成了选锈机器。这是很可怕的。
你还可以点击我关于选秀的其他文章: